“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什么

时间:2022-06-21 04:55:49

“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什么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引发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如何客观、辩证地认识这种教学形态的利弊优劣,是开展“翻转课堂”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从形式与内涵、传统与现代、教与学等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操作要领、实践路径,为深入而富有成效地开展“翻转课堂”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翻转 翻转课堂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01

最近一两年,“翻转课堂”在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成为高频词。也有一些学校尝试性地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或者到“知网”搜索,与翻转课堂有关的研究资料也非常多。

但是,客观地看,相当多的教师对于“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翻转课堂好在哪里?有哪些弊端?”“如何开展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等关键性问题的认识还非常模糊,甚至于很迷茫。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翻转课堂的推广和实践,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因而,厘清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理清操作要领,明晰实践路径,不仅很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一、何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英文表述为“The Flipped Classroom”,即“颠倒的教室”,也有翻译成“反转课堂”“颠倒课堂”“翻转教学”“翻转学习”等。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和关键就在“翻转”二字。那“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了什么呢?

我们还是先回到原点来思考。有资料反映,翻转课堂的雏形来自于2004年夏天发生在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身上的一件事:萨尔曼・可汗的表妹在学习时遇到了数学难题,就向表哥求助。萨尔曼・可汗并没有采取我们习惯的做法――直接告知表妹解决难题的方法、步骤、要点等,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给表妹发送了视频形式的学习辅导资料,表妹借助这些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与表哥萨尔曼・可汗进行了学习心得交流。受这个事情的启发,萨尔曼・可汗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在网络上,很快吸引了美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并产生强烈反响。

相对于传统学习而言,这个故事中的“学习”存在很多新的特点。第一,学习活动不是在课内发生的,而是在家里;第二,学习活动有教师的参与,但是教师并不在现场,只是提供了适当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第三,学生独立学习之后,师生依然有对话和交流,并在对话和交流中检验和深化学习效果。

正是这些新颖性,让萨尔曼・可汗的做法很快发展成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提前录好并上传至网络的10~15分钟教学视频,接受3~5个问题的小测验;然后,他们带着家庭作业回到学校,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与同伴们开展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从学习的角度,将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做一个比较(如右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课内、课外(课前、课后)的换位。

二、“翻转课堂”好在哪里?

翻转课堂在短短几年内风靡全球,有其深层的现实原因。首先是“变革学习方式”这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潮流的迅猛发展,各国都在关注学习活动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生。其次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通讯等媒介让信息传输和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具体说来,它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突出了学习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萨尔曼・可汗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把表妹的学习定位在“是表妹自己的事”,他只是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和支持”,学习最终是由表妹“自己”完成的。“翻转课堂”将“课内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转变成“课前自己在家里学”,同样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课前学习与先前大家司空见惯的课前预习很相似,但是学习的程度要深入得多。以前的预习,大多是翻翻书,“意思意思”,只对学习内容做大致了解,课堂学习基本还是从头开始。而翻转后的课前学习,教师会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应该对所学内容掌握得“七不离八”,至少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达到初步的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显然是不可能的。

2.改变了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师生同堂、共生共舞,“大鱼带小鱼”,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形态。翻转后的课前学习,没有了集体学习的氛围,没有了教师的在场指导,而是多了“孤军奋战”的独立自主。教师的引导通过视频来实现,学习的效果由自我来评判。当然,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依然有后续的集体学习,所不同的是,翻转后的集体学习重点是交流、汇报学习所得,分享、提炼学习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习境界。这和传统教学中的集体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3.活化了学习资源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程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资源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趣味性。客观地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整体而言,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在不少地区的教室里,还没有安装上教学多媒体,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日常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我们不难想象,学生每天来到学校,拿出课本上课,合上课本下课,第二天又是拿出课本上课,合上课本下课……如此下去不要说成年累月,就是十天半个月,课堂也会渐渐失去吸引力。反过来,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故事、有动画、有游戏,有挑战、有新奇、有回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翻转课堂,由于采用了看视频学习的方式,融声、形、像于一体,有如看电视一般轻松愉悦,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反复看,不懂的地方再看一、两遍。没有了课堂空间的压抑,没有了课堂40分钟的限制,完全进入一种“休闲式”慢学习状态。相比整天翻课本,这样的学习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

4.体现了时代特征

教育改革总是和着时代的脉搏,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在口口相传的孔子时期,如果师生不同时在场,学习就无法发生。这样的学习特征延续了千年。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发展日益发达,信息高速传播,智能电子终端快速普及的大潮中,学习活动也应该顺应并积极拥抱这股改革浪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上述翻转课堂的这些“好”,赋予了翻转课堂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翻转课堂实施的实际困难。有人说,“翻转课堂的发源地是美国,它的实施需要四个条件。一是教师必须自己制作微课程;二是学生有能力和时间开展学习研讨活动;三是学生人手有一台平板电脑或手机;四是基于云服务的网络平台的建设与普及。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信息化相当发达的美国,要真正实施翻转课堂也有很大的难度。因为,翻转课堂本身对教育技术要求很高,对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水平和知识素养是一场挑战。”

从我国的教育实情出发,翻转课堂的普及与实施同样有着很大的困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教师而言,观念上的转变是第一个“坎儿”。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没有“面授”的情况下,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并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时,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参差不齐,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却要制作一个简短的视频是不可能的。就是能制作视频,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视频既要让学生进行“保底”学习,把最基础的东西学好,把该掌握的东西掌握好,还要尽可能体现个体学习的差异性,为后续的集体学习提供丰富而又有差异的资源素材。尤其是学习的对象为小学生,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还不能像“专家讲座”那样形式单一,格式单调。因为抓不住学生眼球,就难以保证课前学习的效果。此外,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教师的平均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白天在学校里要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教学反思、做课题研究、组织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午餐值班、安全导护……几乎是抽不出一点时间来组织素材、拍摄视频、剪辑编辑。可要制作质量较高的视频学习资源,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也难以实现。

――对学生而言,同样存在信息素养不够的问题,且低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异较大,他们还不太习惯自己独立学习。加之大班额现象在中国比较普遍,怎么在翻转教学中很好地平衡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关系,是一件头疼的事。当然,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学习方式会占用学生比较多的课余时间。教育部2013年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的《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明确提出:“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要积极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的课余活动。”为什么要做出如此明确的时间限制?不仅是因为过重的学习负担会伤害学生的身体,更因为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有亲近大自然的时间,有和小伙伴玩耍的机会,有足够睡眠的保证,等等。而从目前已有的翻转课堂实践来看,学生的课前学习如果要做得充分、到位,必须要比传统学习投入更多的时间。如果因为搞翻转学习,而把学生强行地拉到电脑面前,不仅违反了国家的规定,也是不道义的。偶尔的改革尝试可以,制度化、常态化不可,我们千万不能举着“善”的旗帜,做着“恶”的事情。

――在支撑条件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到位。网速普遍比较慢,上网费用比较贵,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不高,稳定性有待提高。比如,学习视频经常会出现声音断断续续、画面走走停停等现象。基于云服务的教育信息平台对于广大的基层学校而言,还很遥远。同时,比较好的学习视频资源匮乏,尽管好多地区启动了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的资源研发,国家层面上也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最终的结果恐怕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产生一大批的“垃圾资源”。

总之,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翻转课堂的普及与实施都存在很大难度。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就采用拒绝、回避的态度来对待它,根据学校和地区的教学实际,有计划地进行试验性、摸索性、校本性、区域性的改革实践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它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挡是挡不住,让也让不了。或许今天的网速还不够快,但谁又能说三五年后网速还不快呢?或许今天的学生还不会上网学习,但又有谁天生就会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媒体自主学习?

当然,跳出形式层面,我们不难发现,翻转课堂所折射出的突出学习主体、变革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顺应时代变化等鲜明特征,恰恰也是我们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导向。2000年至今,课程改革走过了15个年头,尽管波波折折,但坚守儿童立场,凸显主体价值,优化资源和课程建设,深化评价改革,等等一直是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钟启泉教授在回顾十年课改时说:“促进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的现实。”从这一点来看,有没有翻转课堂其实并不重要,有没有儿童立场,有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发展放在教学改革的首位很重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翻转课堂好就好在它的内涵大于形式。

三、“翻转课堂”怎样翻转?

在教学实践中,到底怎样来翻转呢?综合现有的教学实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翻转的理解。比如,在课堂理念上,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翻转;在角色定位上,从“教师主宰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翻转;在教学预设上,从“指令性的刚性预设”向“生成性的弹性预设”翻转;在教学程序上,从“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在教学方式上,从“教师单边讲授为主”向“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翻转;在学习态度上,从“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翻转;在能力培养上,从“学会知识”向“学会研究”翻转……究其本质而言,可以归结到以下两点。

1.师生翻转

师生翻转就是从传统的以教师领着学生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师“往后退”,学生“往前进”。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最核心的翻转,做到了这一点,其他的翻转都自然而成了。当然,教师的“隐身”并不表示教师的“退场”,恰恰相反,由于学习活动更加开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学习到底如何展开?视频制作多长时间?视频内容包括哪几个板块?每个板块之间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如何将课前的个体学习与后续的课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心中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永远是课堂的“英雄”――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走到什么高度都要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只不过,原来教师是“幕前英雄”,现在教师要做“幕后英雄”。

2.内外翻转

内外翻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内、课外的翻转,也就是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集体学习,自主学习能完成对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集中学习实现在知识学习基础上的数学思考、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提升。二是心内、心外的翻转,也就是从传统的“由外而内”的教师引导,变成“由内而外”的主动吸纳。

用以上认识来观照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可以看到,翻转教学的成功做法还是有很多的。

――尝试教学。由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创造的尝试教学法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全世界产生影响并得到推广。细细琢磨,尝试教学法的精髓就是“翻转”――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学法”的改组和重建。凯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可以概括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解新课――巩固提升――完成作业。尝试教学并没有让教师直接讲解新课,而是让学生先尝试解决,在尝试的基础上再交流研讨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巩固提升完成作业。虽然尝试教学法是凯洛夫“五步教学法”的“局部改良”,但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理念与翻转教学所折射出的突出学习主体、变革学习方式等理念是非常吻合的。

――先学后教。随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普遍使用。传统的先预习、后学习算是一种,但是需要进行改造和提升,学习程度要更加深入。当然,很多学校在先学后教的总体框架下做了个性化的创造。比如北京清华附小就是以学习单为载体开展先学后教的改革试验,“课前先学单――课中共学单――课后延学单”串联起整个学习过程。再比如,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活动单导学”,通过一个个学习活动,将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整合成一体。当然,先学后教不能仅仅看成是教与学顺序的改变,更要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比如,如何组织先学?纯粹的看书行不行?设计一份导学单,从哪些方面考虑?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考、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科的整体性、结构性等如何渗透到“先学”中?先学之后的“教”到底教什么?毫无疑问,先学之后的“教”应该基于“先学”,又超越“先学”,应该是一个不断向上走的学习过程。因为,学生独立自主的课前学习是很难自己走上课堂学习的最高高度的。

――“助学”课堂。当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那师生之间的角色就显得特别微妙。“助学”课堂就是高举“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旗帜的教学主张,其核心要义就是在同伴和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实现学习目标。特级教师仲广群教师将“助学”的形态分为自助、互助、师助三种。所谓“自助”,就是倡导先学后教,在“一探二学三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学生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索贯穿预习的始终。所谓“互助”,就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实现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所谓“师助”,就是教师 “以学定教”,把力用在关键处、重心处,引领学生去“织网”,去“爬高”,在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工夫。这样的课堂,改变了课堂设计的逻辑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改变了对课堂的认知,从课堂改变的是课堂生态到学堂,从预设到生成,从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从知识传授到素质发展;掌声、笑声、辩论声汇聚一堂,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是真正的基于儿童、发展儿童的课堂。

――“拷贝”模仿。所谓“拷贝”模仿,就是按照国外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上“原汁原味”的翻转课,课前制作好视频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课中再基于课前学习进行集体学习,巩固提升学习效果。通过亲自实践,我们就能切身体会到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与实施难处,不断积累教学素材和改革经验,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改革。

总的说来,面对愈渐升温的“翻转课堂”热,我们要透过形式扣住本质,切勿机械照搬,抓“形”失“神”,尤其是要结合我国的教学传统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开展好本土化的实践。其中,突出学生主体,变革学习方式,活化学习资源,顺应时展当属重中之重。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论中国公民海外航空安全利益的保护 下一篇:基于客户需求的供电公司运营分析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