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褪尽,返璞归真

时间:2022-06-21 02:34:09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一个主体部分,文言文教学直接影响到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不少弊端,导致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反而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新一轮课改后,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的活力。然而,课改不是一场追求时髦的运动,语文课堂拒绝 “浮华”,它依然讲究课堂实效,要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文言文;简单;务实;高效;朴素;实效

中学“课程目标”明确规定: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还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目前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极端:一是很少学习文言字句,文言文和现代文几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上高中后,无所是从。另一种是传统文言文教学长时期来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们忙于记词义、记用法、记译文。教学目的是应对考试,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字词句意义的读解为终极目标。

令人深思的问题是这样的教学真的有效的吗?逐字逐句地解释、仔细复杂地归纳,真的符合理解记忆的规律?真的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力吗?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的文言文学习其实成了古汉语学习,不可避免地要走上枯燥、乏味的狭路。而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案头常备课文直译书,像背诵英语单词一样地记诵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完全不能领悟其语言的精妙,忽略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堂应该是丰满而厚重的,是富有意境、充满韵味、荡漾美感的,更应该是一种真实朴素、原生态的。所以要想课堂教学有实效,就得先明确教学目标。由于文言文有语言障碍,因此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读懂,读通”。而现在有的老师往往把“读懂”同于会翻译,以“字字落实,句句会译”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以“信、达、雅”作为评价翻译的标准,这是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不可承受之重。“读懂”应体现出基础性要求与选择性要求的差别,“读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坚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三峡》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布置如下:1、熟悉课文,要求学生花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间朗读课文,期间对字词的问题给予提醒和纠正,并要求他们在学习古文期间,抽出一定量的时间来背诵。2、接下来的二十五到三十分钟,要求学生当堂笔译课文,不许他们借助任何参考书,只允许借助辞典和注释。

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要重视诵读。老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所以课堂上我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读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教学时的诵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单个读、可齐读、可分角色读、可分组读、还可分男女读,还可以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课前先指导一名诵读水平高的学生准备诵读。也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点,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

务实,以学生发展为重。

我曾经和同事一块儿探讨过这样的问题: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教学重点”是什么?结果是众说纷云。不过我始终认为教学的核心就是“文字”。具体说就是初步掌握一大批文言常用词语的一般义项,读懂课文的语句等,积累相关的语感,粗知相关的表达习惯,为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作好充分准备。

所以我在《三峡》教学时安排的第二课时内容同样不重视形式,而只讲求实效。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⑴每个小组找代表提出自己有疑义的注释,其它组帮助解答,如解答不上老师引导加注,教师也可以质疑学生。最后也可让学生参看课文原文的加注。

⑵学生自我逐句翻译课文给同桌听,随后小组交流讨论每个句子怎么翻译更好(注意补足省略成分和句序)。然后找一个组选出代表翻译,其它小组评议或质疑或教师质疑,澄清翻译的难点重点和疑点。

下课后,我会马上收起作业本,重点抽一个组详细看,做好作业记录。如果有学生当堂没有翻译完,也要收起,在自习课上发给他们,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第二节或者第三节有多余时间的话,则让他们背课文。我把班上同学分成两部分,另一部分背诵所有学过的古文,一部分只背大纳要求背诵的古文。三课时结束以后,学生仍然需要再翻译一遍古文。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识。有教师认为文言文的难点在于文字语言障碍,上课只要疏通文字即可;有的认为只讲文字不讲文章不行,于是大讲特讲其特色;有的两者兼顾,结果成了蜻蜓点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言文的教法也就“百花齐放”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把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学来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充分体验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悦,这时他们对学习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因而也就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难题,老师也可从滔滔不绝的讲述,成效却甚微的尴尬境况下解脱出来,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目标,也就可以落在了实处。

高效,留一片广袤天空。

经过第一轮的翻译,学生对课文应该已经熟悉,这时候才可以与学生讨论课文内容了,基本上是主题式的讨论,既涉及内容,也涉及形式,主要是帮学生打开视野,给学生以启发。

以《三峡》教学的第三课时内容实录为例:

师:我们已经从总体上了解了三峡的美,那么三峡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体会三峡的美,用上“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要求体现出景物的特点。

师:老师先做示范:三峡的山美,美在它的连绵不断。

这个启发很重要,学生觉得很有趣,并且表现出一个发言的欲望。紧接着有学生举手回答了。

生:三峡的山美,美在它的陡峭。

生:三峡的山美,美在它的高峻。

教师提醒:三峡仅仅是山美吗?学生顿悟,有学生回答:

生:三峡的水美,美在它的湍急。

生:三峡的水美,美在它的清澈。

生:三峡的秋美,美在它的凄婉。

师: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们对三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但不够具体。现在请你进一步描绘其中一幅美景,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握抓住特征写景物的手法。四个人一个小组,一人执笔,其他同学积极献言献策。

师: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请看大屏幕。(出示大屏幕: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五分钟过后,就陆续有学生举手了。

生:三峡的水美,你看,清澈见底的江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青山绿树的影子。

生:三峡的水美,湍急的江水流出了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气势。

生:三峡的秋美,静静悄悄的山谷,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师:经过同学们这么一描述,你感觉到三峡美吗?

生:美。(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

师:山水三峡美兮,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如此美丽的三峡,我们应该把它刻在脑海之中,请学们齐读课文,再一次畅游三峡美景。

接下来的这次齐读,感觉学生更加投入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窃以为,一节语文课,教师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一般不要超过5~6个。教师设计问题的前提应该是教师自己潜入文本,沉入词语,细读文本,善于在文本中抓住关键的词句,或以此抛砖引玉,或以此提纲契领,或以此推波助澜,或以此画龙点睛。

朴素,还语文优雅真容。

辉煌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浮光跃金,辉煌璀璨。其巨大的文化张力与文化渗透力。阅读文言,就好像是阅读人生,阅读自己。

学习文言文,除了前面讲过需要重视诵读外,还要创设学习情境,创设现场情境,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文本故事,也可以借助幻灯片可以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有效。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语文,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多媒体毕竟是辅助手段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当用则用,好用则用,不能贪图热闹,为了用而用,要褪尽繁华,回归朴实。

这几年我在学习、模仿的同时,不断进行小结提炼,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言文教学风格。我不仅在课堂上力求简单、务实、高效,课外也同样是采取切实而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言文“加注”法阅读能力训练。具体操作是这样的:⑴下发没有注释的新文言课文一篇,学生借助工具书先给不认识的字注音,然后学生自我朗读尝试停顿断句(句读)。一名学生朗读,订正音和停顿。齐读或自由读。⑵学生自己给课文加注释,先找出自己认为应加注释的字或词语或短语或句子,然后为能自己加注释的先加上注释,加不上的和同桌商议,再和小组商议。⑶每个小组找代表提出自己有疑义的注释,其它组帮助解答,如解答不上老师引导加注。教师也可以质疑学生。最后也可让学生参看课文原文的加注。⑷学生自我逐句翻译课文给同桌听,随后小组交流讨论每个句子怎么翻译更好(注意补足省略成分和句序)。然后找一个组选出代表翻译,其它小组评议或质疑或教师质疑,澄清翻译的难点重点和疑点。学生再自读或齐读课文。

二是学生自主命题活动。学生可以从课文中选取若干语段,按照中考的命题要求进行自主命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生自主命题活动前我已在按照本集团专家的引领下进行专门进行命题指导和训练)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有命题的能力。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诗意是语文的归宿”。

当浮华褪尽的时候,返璞归真,清新自然,古典淡雅,恰如天青过雨,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相信只要用心探索,大胆创新,文言文教学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上一篇:利用网络讲评作文的有效形式微探 下一篇:浅谈语文练习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