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麻阳花灯戏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2-06-21 01:42:42

论麻阳花灯戏的艺术特征

摘 要:本文通过对麻阳花灯戏的艺术特征中音乐、舞蹈、服饰、角色等方面的研究,为了使更多人了解这一濒临消失的民间戏曲和共同保护这一优秀的戏曲种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发展和创造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麻阳;花灯戏;音乐特征;舞蹈动作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54-02

麻阳灯戏,又名麻阳花灯戏,因表演时用楠竹灌入青油,以棉布条为灯芯,照明或用灯笼照明演出而得名。麻阳位于湖南西南部,麻阳花灯是湖南三大花灯戏的代表之一。

一、麻阳花灯戏文化背景概况

花灯戏泛指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和衍变而来的“花灯艺术”,而本文所述的麻阳花灯是一种深深扎根于麻阳这块土地的具有典型湘西特色的地方戏曲。湘西老百姓都称其为“灯戏”。 “麻阳花灯”是湘西花灯的典型代表,是湖南省地方保留剧种之一。“麻阳花灯”是流传于湖南省麻阳境内每个村寨的花灯歌舞和花灯演唱、花灯戏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扎根在五溪地区乃至湘楚大地的非物资文化遗产。2009年元月中旬,麻阳花灯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麻阳花灯是麻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她是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喜爱的艺术。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研究麻阳灯戏对促进湘西周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作用。挖掘、抢救、保护麻阳灯戏,还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发展史,推动区域性地方文化的健康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对促进湘西麻阳灯戏的发展、为麻阳花灯戏能走出湘西,走向全国而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二、麻阳灯戏艺术风格概况

(一)麻阳灯戏的音乐特征

在麻阳灯戏中,音乐是体现剧种特征最集中、最鲜明的要素。“戏曲”,既要有戏又要有曲,可见曲在戏曲的作用和地位。文章从唱腔和旋律来进行分析。

首先唱腔属于曲牌体,主要由正调、小调和尺(Cha)调三大部分组成。正调主要是指《川调》,随着剧情的需要由川调而衍生出的《悲川调》、《t申调》、《张三调》、《李四调》等。小调由湘西的丝弦小调和本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来,如《十双鞋子》、《八碗茶》等。尺调仅一支曲牌,但别具特点,实际就是打锣腔。麻阳灯戏唱腔在戏曲中所表现的抒情性、叙述性、戏剧性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戏剧情节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个三个方面的特性不可分割。

接下来麻阳灯戏的音乐旋律特点是典型的四度音程特征。各种调式、节拍、节奏型的运用,是各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中构成各种旋律所共有的手段。而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音乐旋律中对某一些技法的频繁运用,就形成了该民族、该地区的音乐风格之一。

麻阳方言是构成麻阳花灯戏音乐四度音程特征的基础。剧种的特色、剧种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本身的发展史及社会历史背景),与流行区域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直接(演出)、间接(观看)推动剧种发展者(演员与观众)的文化水平、艺术水平(特别是欣赏习惯)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麻阳花灯戏音乐中四度特征的形成,不外乎这些原因。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语言中音调高低的语音基础。麻阳话也属于湘西地区官话。麻阳的语音有七声,即阴平声、阳平声、阴上声、阳上声、清上声、入声。阴平声与入声音调高低相同,入声字重浊短促。阴平声平和稳重,悠扬长远,任意延长其音,字音不变。其他各声皆以阴平声音调为基础而变化其高低。因此,阴平声相当于调式中的主音,是五声调式中宫音的语音基础。

说话与唱是有区别的,唱比说好听,是夸大、美化了语音中的音高关系,但夸大与美化离不开语言中本身的语音基础。麻阳话的语音音调关系是形成麻阳花灯戏音乐中四度特征的语音基础。各地音乐欣赏习惯与各地音乐风格形成是密切相关的。演唱者必须迎合观众的欣赏习惯,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又促进了观众欣赏习惯的形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地方的音乐风格。麻阳人喜爱四度音程,从打击乐的音高关系也可以反映出来,小锣与大锣的音高关系就是四度音程关系。

(二)麻阳灯戏的舞蹈动作特征

麻阳花灯花灯的舞蹈动作特征是多样的,丰富的。麻阳花灯分为“武花灯”和“文花灯”两大类,武花灯无故事情节,如:《打金钗》、《绣荷包》、《雪花飘》等,属于民间歌舞,数量甚多,是花灯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文花灯受民间说唱和戏曲的影响,以花灯歌舞体现有简单情节的故事,如:《香莲女闯宫》、《林英自叹》《乌龟讨亲》、《盘药》等。可视为歌舞与曲艺的结合,且具有了某些戏曲因素。麻阳花灯舞蹈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它的身法、步法、眼法、指法都有定规。麻阳花灯对扇子的表演艺术极讲究。艺人舞动折扇,形成“扇花”。扇花的名目甚多,计有动扇、静扇、阴扇、阳扇、倾扇、冲扇、倒扇、挽扇、团扇、等二十八种。花灯艺人男跳女摆,运用上述扇花,作出种种造型,形象地表现出日月星辰、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乃至乡民生产劳动的千姿百态,组成一个个称为“套子”的身段组合。通过这些套子和曲唱,演出一个个优美的歌舞。麻阳花灯共有套子百余个。这些套子,依据其表现的内容,都有生动的形象名称。

(三)麻阳花灯戏的角色,服饰特征

麻阳花灯戏刚开始时没有净行,角色分工仅为生、旦、丑及“点余相”。“点余相”是“打加官”的特殊角色,这个角色以扮演唐朝的魏征巫相而出名。帽子齐眉戴,表演介乎净、丑之间,戏份很少但每次表演都要出台。后来“点余相”只有在灯戏班到有喜事的人家演出时中场出来作贺,说吉祥话,向主人讨红包。麻阳花灯戏的表演行当有“三个半柱头”的说法,即:生、旦、丑、“点余相”。由于以小生、小旦、小丑(三花)为主要角色,灯戏也被称之为“三小戏”。小旦和小丑在灯戏整个表演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在民间还流传着:“做死咯三花唱死咯旦”的说法。麻阳花灯戏角色从“三小”过渡到生、旦、丑、净四个行当后,随着剧目的变化,以及借鉴湖南花鼓戏、岳阳巴陵戏、湘剧等其他剧种的特点,行当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先后出现了小生、老生、奶生、净角、闺门旦、正旦、花旦、老婆旦、摇旦、丑角(三花)等多个行当。演员按剧情,戏剧矛盾去塑造人物性格,创造艺术形象。麻阳花灯戏的各角色分工十分明确:小生:分文武两个作派。文小生常指容貌清秀、举止文雅、风流调悦的青年,多为正直、善良,追求上进的青年男子。如《敲紫金瓶》中的李子英,《张三盘姐》中的李四,文雅书生戏《送友》、《访友》中的梁山伯。

湘西地区麻阳花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逐步走向完美的过程,便是苗、汉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麻阳花灯形式短小精悍,舞蹈动作风趣活泼,曲调优美流畅,乡土气息浓郁,随着社会的演变,历代艺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它逐步形成了较完整,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艺术形式,并能多方面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在人民群众中扎下根,世代相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麻阳花灯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传统音乐长河中不至于干枯,并在现实中得到发展和传播,这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发展和创造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麻阳县志编纂委员会.麻阳县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

[2]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戏剧志丛书(四)[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熊晓辉.湘西花(花灯戏)滩(滩戏)音乐拾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4]李强,杨果朋.“南方二人转”——麻阳苗族花灯[J].中国音乐,2010年第3期总第119期.

上一篇:论好莱坞三镜法与海派电影的景别创作 下一篇:论格式塔心理学与剪纸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