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1 12:24:22

民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讲解和学习,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大学生学会明辨性思维,加深对“四个选择”的理解。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贫困地区,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学教育,对国家及本民族的历史缺乏理论的认知。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注意对其进行系统讲授,突出主线,要求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熟读,也要不断拓宽相关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对突出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在增强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对国家和本民族历史的兴趣。相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普遍接受过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在《纲要》教学中要求教师突出主线,细化重点和难点,通过全面讲授历史进程,帮助学生揭示和整理历史发展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国史、国情的了解,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做出了“四个选择”,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并在整体授课过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四个选择”的内在逻辑,明白这些选择是历史发展趋势,亦是民族命运之所系。另外,任课教师也要注意将前沿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爱国热情。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历史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民族素质的塑造,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一、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教学资源

《纲要》课程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首先,它讲授的内容仍属于中学时期学生所熟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但它又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历史知识的累积,更注重在具体史实中解决规律性问题。其次,它讲授的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简单总结,更突出的是历史规律对未来历史发展的指引。再次,它力图通过对具体历史史实的生动演说,激发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珍爱之情。所以,在民族高校的《纲要》教学过程中,更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采取课堂讲授法、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支撑,彼此协调。根据不同的讲授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的具体讲授,列举生动的案例,运用新媒体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注意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和考研形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把枯燥的理论教学做到具体化、形象化。在民族高校,更应强调《纲要》课程必须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相结合。例如,在蒙古族的抗战历史中,成吉思汗陵的迁移运动就充分体现了中华全民族的抗战精神。日本侵略军在其大陆政策的驱使下,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相继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对占领区实施了野蛮的殖民统治。1939年,日本侵略军在西进过程中,先后占领了内蒙古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曾被日本人改为厚和豪特)和包头,并在归绥成立了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日本军部计划侵占鄂尔多斯草原,进而掌握蒙古族圣地———成吉思汗陵所在地伊金霍洛,企图利用蒙古族对成吉思汗的崇敬和信仰,妄图将成吉思汗陵迁至日占区,以达到对蒙古族的殖民统治。日本人的这项举动遭到了蒙古族人民的坚决反对,为防止成吉思汗陵被日伪势力占领并利用,政府接受了当地蒙古族关于迁移成吉思汗陵的请求。在迁移过程中,成吉思汗陵的迁移队伍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送和祭祀缅怀。针对这样的案例,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也可以利用教学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赴成吉思汗陵进行参观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能让学生观看到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征战南北,磅礴气势的历史画卷,也能亲身感受到马背民族独特文化千年神韵。在参观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向学生穿插介绍和讲解抗日战争中成吉思汗陵的迁移事件,强调整个事件所体现出的蒙古族和各民族之间精诚团结、拯救国家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明白此次事件不仅打破了日本侵略军的妄想,也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这样,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其相互支撑,不仅能够摆脱以往单调、呆板的课堂讲授,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深刻领会到各民族相互团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由此,在民族高校的《纲要》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挖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独特资源,通过介绍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救亡图存和国家重建的过程中的先进事迹,增强民族地区学生的自豪感。另外,针对民族高校中一直接受民族教育的学生尽可能安排双语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各民族人民共同探索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之路,同舟共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

《纲要》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近代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抵御外侮、顽强抗争、积极探索和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在这期间,各族人民都曾在这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不仅成为本民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恒久见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不断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民族高校,教师也要注意在坚持各少数民族所传承的各自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应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财富。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将中华民族陷于水生火热之中,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灾难和屈辱面前,各族人民掀起了一次次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顽强斗争。各族人民所经受的灾难和面对灾难进行的反抗斗争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鲜活画面,屈辱史和反抗史成为两条相互交织的重要线索。通过对这两条线的讲授和分析,使学生感知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3]可见,各民族间相互协助,共同努力,团结奋进的重要性。在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还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各族人民在不断的反抗压迫和屈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路。从受到压迫最深的农民开始,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从器物———技术———制度———意识形态各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向历史和人民展现本阶级的政治诉求。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终于找到了民族解放的复兴之路。各族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突出表达。通过对《纲要》课程的讲授,让民族高校的各民族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历史共同组成,并由各民族共同谱写的,其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是由各民族共同造就的,当前中华民族的独立强大也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向学生说明民族团结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统一于《纲要》课程体系之中。总之,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关系到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4]。《纲要》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民族高校,不仅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激发了广大民族学生对爱国热情,也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钟艳萍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上一篇: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语音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