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电力:“裙带式”扩张

时间:2022-06-20 10:30:51

国华电力:“裙带式”扩张

2011年,对于大多数火电企业而言,亏损和微利是最主要的两个关键词——这一年,在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4%的情况下,全行业利润却同比下降了33%。

与哀鸿遍野的火电市场不同,有一家电力企业——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全文简称“国华电力”)全年成绩斐然,可谓一枝独秀。

招商证券的电力行业年度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全火电子行业实现利润206亿元。而仅国华电力一家的利润就突破100亿元,不但超过了五大发电集团火电利润的总和,更是占据了全行业利润的半壁江山。

与五大发电集团不同,国华电力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开采企业——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文简称“神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煤炭价格上涨,火电成本大幅增加,全行业赢利见底之时,背靠大树的国华电力依然能够获得高额利润。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在接受《能源》杂志的采访时表示,“正是由于作为神华集团的子公司,使其在煤炭资源的获取上拥有其他火电企业难以匹敌的优势。可以说,国华电力赢利的根本原因是依赖于神华集团而获得的远低于市场价的煤炭供应。”

“西六局”渊源

作为神华集团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国华电力恰是当年煤炭市场波动的产物。

1995年,神华集团成立之时,全国煤炭市场正处于不景气的状态。直到1999年,全国煤炭市场仍持续疲软,到当年5月底,全国煤炭库存量就达到了2亿吨。为了打破煤炭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开辟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空间,特别是维护“西六局”(海勃湾、乌达、准格尔等六家陷入困境的煤炭企业的简称)的稳定,神华集团以国务院批准的用于集团增资的煤代油资金,成立了国华电力公司。

作为神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国华电力全面负责集团传统电力业务的经营管理,以及神华集团内部生产的部分煤炭的消耗。

公司成立之后,国华电力就通过并购、自建、以及参股等资本运作方式走上了迅速扩张的道路。

1999年国华电力成立之后,就先后收购了几个能够消化“西六局”煤炭的发电厂——盘山、三河、北京第一热电厂,并且参股建设了乌海、海勃湾、达旗等发电厂。

2000年,国华电力又收购了绥中发电厂,同时开工建设准格尔坑口电厂,以便消化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和劣质末煤,从而减轻环境和运输压力,支持洗精煤外运。

2001年,国华电力又兼并了神木发电厂,并开工建设定洲、台山发电厂。之后,又相继开工建设宁海、黄骅、余姚、锦界等发电厂。而此时,神华集团也走向了“煤、电、运、港、航”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到国华电力成立之后的第5年,即2004年,国华装机量达到740万千瓦,发电量超过424亿度,内部消耗神华煤炭1600万吨,占整个集团煤炭产销量的12.3%,也使“西六局”全面实现扭亏为盈。

2005年2月,神华集团改制重组时,国华电力的优质资产被注入上市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神华”),并设立了中国神华国华电力分公司,对纳入中国神华上市范围的电力资产进行统一管理。

截至2010年底,国华电力管控全资、控股、参股的企业多达35家。中国神华2011年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神华的电力板块经营收益达100.87亿元,新增装机852万千瓦,其中通过收购,中国神华又获得了燃煤机组装机容量36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3715.3万千瓦。到2011年年底,中国神华共控制并运营燃煤机组85台,根据2005年上市时的协定,这些资产应该都属于国华电力分公司所有。

而根据国华电力总经理王树民在“2012年年度会议”上的报告,2011年,国华电力装机容量达3511万千瓦,资产总额达1301亿元,发电量1786亿千瓦时,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加32.6%和28%。根据2010年全年销售收入522亿元,利润总额78亿元的数据测算,2011年,国华销售收入超过629亿元,利润达到100亿元。

“差价式”输血

2011年全年,火电企业之所以亏损严重,主要在于电煤价格的居高不下,致使电企购煤成本支出巨大。而依托神华集团的煤炭供应保障,国华电力得以把电煤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电力监管部门的一份资料显示,2011年五大发电集团煤炭采购成本大幅上升,标煤(热量为5500大卡的动力电煤)单价大幅上涨。根据五大发电集团的统计,近年来,由于电煤价格大幅上涨,火电企业的燃料成本控制已经占到发电成本的70%以上。而由于年度重点合同的兑现率越来越低,发电企业的煤炭供应变数也越来越大。

目前,电煤市场依然延续体系:年度重点合同电煤和现货市场。煤价还在260元/吨的时候,每到年底,发改委就组织大型发电企业与煤炭企业协商签订一个年度合同,价格不随着现货市场的波动而改变,以便维持电企煤炭供应和煤炭企业销售的平衡。这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以热量为5500大卡的电煤为例, 2011年底,神华集团与国华电力以及五大发电签订的年度合同煤价约为570元/吨,而眼下北方港口的平仓价格在770元左右。一般而言,按照市场煤和重点合同煤1:1的比例,电厂每年有50%的煤炭需要从现货市场上去采购,但近年来重点合同的兑现率越来越低。一位电厂的负责人表示,如果其中有30%的重点合同煤兑现不了,那么电厂在市场上采购的电煤将达到65%左右。而对于小型发电企业以及远离煤炭供应的电厂来说,购煤成本更大。江苏协联热电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电厂规模较小,他们的煤炭全部为市场采购,加上运输成本,当前获得电煤的价格超过了900元/吨。

而据知情人士透漏,2011年,神华集团对国华电力供应的内部煤炭(属于年度重点合同)约占国华电力总体用煤的65%-70%。按照4000万千瓦的装机计算,2011年,国华电力消耗了煤炭近1亿吨,其中7000万吨为神华集团内部自产煤炭,价格约为600元/吨。其余3000万吨属于市场煤炭,但也是由神华集团负责,从外部市场采购而来的。去年,市场煤价一度突破800元/吨。按照内部煤炭和市场煤炭约200元/吨的差价,那么,来自神华集团内部的低价煤炭供应就为国华电力节约了资金近140亿元。

而中国神华的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神华对内供应发电用煤8010万吨,其中,中国神华的自产煤炭为6420万吨,占到总量的80.1%,其余为市场购得。

神华集团对国华电力的煤炭供应,不但保障了其用煤的充裕和低价,而且也大大节约了国华电力的物流和采购成本。

一般来说,发电厂需要两个星期的用煤库存,以保障正常稳定的发电。但依托神华集团的煤炭供应,国华电力只需要预留3天的用煤即可,这不但节约了大量的物流成本,而且也缓解了现金流的紧张程度。神华集团的供煤对于国华电力现金流的更大贡献在于,与其他发电企业相比,国华电力用煤的回款时间相对较长。

而且,由于国华电力的煤炭供应全部由神华集团负责,国华电力的采购成本逐年下降,采购人员配置也在萎缩。目前,国华电力的采购部门已经合并在其下属的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中。“像国华电力这样拥有近4000万千瓦装机量的大型发电企业,采购部门居然属于一个研究院,这在其他电力企业根本是不能想象的。”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如此感叹道。

优势还是借势?

如果将国华电力高利润的贡献完全归功于其母公司神华集团的功劳,显然有失偏颇,这家公司自身资产优良、无历史包袱的特点,也促使其在火电领域能够如鱼得水。

“低煤价固然是国华电力赢利的一个因素,但国华电力自身还是拥有着一些五大发电集团不能比拟的优势。”曾经为神华集团做过培训的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煤炭电力及冶金咨询中心总经理江庆来认为,国华电力不但拥有着很高的管理水平和燃煤技术,而且其历史、机组规模、厂址等因素与五大发电集团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1999年,神华集团用政府划拨的电力资产成立国华电力之时,就决定了其半官方半企业的性质。因此,与央企属性的五大发电集团相比,其人员负担和政治任务少,包袱轻。

华能集团江苏省一家电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拿到上网电量,有时,他们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地方建厂,为特定的尤其是边远地区供电。由于这些地区经济、交通不发达,煤炭的运输成本高,上网电价又较低,因此,为这些地区建厂或者供电都很难赢利。

相比之下,国华电力就没有这样的负担。其电厂的选址多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不但上网电价较高,而且用电量大,因此机组运行时间相对较长。

2011年,中国神华的年度报告显示,国华电力的燃煤机组平均利用率为5914小时,比全国火电发电设备平均水平高出620小时。

而且,即使是在内蒙古等相对偏远的地区,国华电力的电厂也是坑口电厂,使用的燃料也是矸石等劣质煤炭。

另一方面,国华电力的机组相对较新,且大都是60-100万千瓦的大机组。如广东国华粤电台山、浙江国华浙能、国华盘山发电、河北国华沧东、神木锦界等电厂的机组全部为60万千瓦级,其中多台机组达到全国亚临界机组标杆水平。由于机组较大,资源利用率高、煤耗低,人员配置也相对较少。

由于机组先进,在供电煤耗方面,国华电力也占有优势。中国神华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国华电力的平均供电煤耗317克/千瓦时。而根据中电联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1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30克/千瓦时,五大发电的供电煤耗在318-322克/千瓦时,国华电力优势明显。

此外,国华电力在内部还采用了“基建生产一体化”、“小业主、大咨询”、“六更一创”的电力建设运营模式,其机组基建造价与同类机组相比,造价更低、工期更短、质量和效率也相对较高。

市场化救赎

“作为一家有着近4000万千瓦装机量的发电企业,国华电力应该摆脱对神华集团的依赖,走向市场。”上述知情人士认为,以现在国华电力的煤炭消耗量,其在我国的煤炭市场上拥有很高的议价能力,如果国华电力走向煤炭市场,对于神华集团来说,无疑将大有裨益。

据任浩宁介绍,截至2 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火电装机容量是38152.79万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54%,平均每家的装机容量为7600万千瓦。以此标准来看,国华电力的装机规模达到了五大发电集团平均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这样的规模在煤炭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显而易见。

从各方的得来的数字显示,2011年,中国煤炭市场销量约为30亿吨,其中电煤约占50%。而神华集团产销煤炭额约4亿吨,其中资产煤炭约3亿吨,市场采购1亿吨,对国华电力供煤1亿吨。

“以现在的煤炭消耗量,如果国华电力不依赖于神华集团,真正走向煤炭市场,它应该能够把采购煤价控制在700元/吨以内。”上述人士表示,即使国华电力能够与市场上的其他煤炭企业达成约700元/吨的价格,它依旧能够赢利。而神华集团则可以把本身供给国华电力的低价煤炭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市场。这样就将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国华电力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从外部获得煤炭,而神华则以市场价把煤炭卖出,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但国华电力显然并不乐意。不但其公司煤炭采购部门在萎缩,丝毫看不到要走向煤炭市场的迹象,而且神华集团也一直把由国华电力分销内部煤炭作为集团本身的一大特色。中国神华2012年的经营目标显示,“公司将进一步发挥煤电一体化的优势,加快新建电厂投运和并购新的电源点,增加装机容量。”

“目前而言,国华电力这一发展模式显然是利大于弊。”任浩宁认为,国华电力与神华集团的高度依存关系确保了国华电力的低价煤炭供应。而作为神华集团“煤、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化工”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特色的关键一环,国华电力对于神华集团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电源点的扩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去年以来,神华集团趁火电资产处于低谷期,不断攻城略地,斩获不少火电资产。自2011年7月,神华集团与安徽能源集团共设神皖公司之后,2012年2月,神华又以16.51亿元的价格,从川投集团手中收购了四川巴蜀电力51%的股份。近期更是有消息称,国家电网旗下的国网能源开发公司将被剥离,受让方为神华集团,交易金额多达500亿元。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李廷向记者表示,神华集团通过煤电一体化把利益最大限度的留在了集团内部。正是看中了这点,其他发电集团的煤炭业务也在快速扩张,而煤炭企业也在纷纷加快一体化步伐。“而这些现象,最终都将有助于增强市场竞争程度,对市场发展是有益的。”

在目前国内经济条件下,煤电一体化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由于电价仍然实行计划定价,煤价仍然实行事实上的双轨制,煤电一体化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发电企业火电业务亏损问题。李廷认为,由于煤价实行双轨制,发电企业开采煤炭之后,可以按照两种差别巨大的价格对外销售。这样的话,很难避免会有企业内部掌权人士,在以较低的价格从企业收购煤炭之后,再按较高的市场价格卖出去,从中获取暴利。未来想要煤电一体化真正的发挥作用,只有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同时加快煤炭完全市场化。

国华电力作为煤电一体化的受益者,自然乐意于目前的生存状态。但对其他以发电为主的公司而言,上游煤炭资源的控制量有限,改变当前火电亏损的格局依然艰难。

上一篇:6亿人黑暗的一天 下一篇:环保与禁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