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力提升途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20 10:29:34

大学生创业力提升途径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此项目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大学生创业力提升途径研究,项目编号为SCG433

[摘 要] 基于杭州市政府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的实证研究,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提出思路与对策,探索提升大学生创业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力 提升途径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减缓,各级政府把大学生就业问题置于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学生就业顺利不仅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出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自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到2009年国务院出台七大大学生就业措施,其中包括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种种迹象表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创业密切相关。

一、大学生创业力提升的重要性

从现象求本质,从本质求出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途径有四:一是扩展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调整收入以达到与社会平衡的水平;二是调整农村基层、民营中小企业等岗位需求,改变社会价值观,让有能力的大学生愿意去就业;三是让更多人去创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提供大量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四是让大学生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自力更生,自谋发展。

“创业带动就业”正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大战略,其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创业者的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二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通过全民创业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通过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持续创业源泉,才能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创业带动就业”是科学发展观下的新思想、新理论,经过深刻理解并付诸实践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必须提升其创业能力,探索其提升途径呈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二、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现状分析

近几年每年有5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在杭州创业就业,杭州人才总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2008年起杭州市政府以“实训促创业,创业带就业”为核心,快速及时地组织实施了“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以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更高要求。杭州市政府面向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手段是实施“九大计划一大平台”方案,即实施万名大学生实训计划、创业带动就业计划、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计划、事业单位招聘计划、农村和社区招聘计划、大学生学业提升计划、未就业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帮扶计划、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计划、大学生见习计划和建设杭州市毕业生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其中大学生创业实训工作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实训促创业。坚持订单定向培训、持证上岗、政府资助和持证兑现。2009年杭州市面向10万大学生发放教育培训券,不管是杭州生源还是外地生源,每人500元。还有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其中企业实训基地已增加到151家,计划实训1万人,每个人实训3到6个月,最长一年。实训期间,每个人可获最低工资70%的补贴再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50元。

另一方面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加大大学生创业资助力度,大学生创办企业所有的手续费包括中介费全免,注册资本可以零首付,最高给予无偿资助20万元,可以拿到小额担保费5万元,并能领取房租补贴,资助参展费用50%甚至100%;推行大学生创业导师制,2009年推出了100名创业导师带100个大学生创业企业活动;创建大学生创业园,给6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和下沙高教园区8所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园每家补助50万元;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使其成为发掘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平台,现已成功举办杭州市第一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市所有高校建立创业就业指导站,加大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建立联系大学生创业企业制度,市政府领导和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联系1~2家获政府资助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每年到联系企业调研不少于1次,每半年听取1次企业发展情况汇报;并为大学生创业建好大学毕业生公寓,改善在杭的居住条件。

2008年全市大学生实训2.5万人,新办大学生创业企业77家;接收毕业生就业首次突破6万名,比上年增长16.61%。2009年杭州市计划支持新办大学生创业企业100家,接收大学生5万名以上。所有工作涉及市发改委、市经委、市文创办、市金融办、市贸易局、市农办等多个职能单位。

总体来看,现有工作有几个特点:第一是高度重视。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工作高度重视;第二是政策完善。2009年杭州出台的“九计划一平台”政策有具体政策的支持,说明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的部署比较及时良好;第三是服务到位。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搭建了很好的服务体系、服务平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几方面的具体问题:

1.创业倡导者自身置之度外。从2007年“创新强省,全民创业”战略提出,至2008年“解放思想,创新创业”的口号提出,在政府部门,学校中各层次依然对创业持观望、模糊的态度。部分政府官员和学校教师自身缺乏创业意识,认为这是促进就业问题的手段,与自己工作稳定,无就业问题无关,所谓“全民创业”中没有自己。

2.大学生主体创业活力不足。一部分高年级大学生对未来择业有担忧,但无所适从;一部分高年级大学生不愿正视现状,毕业后也不急于寻求工作,或对工作要求过高,宁愿放任自己闲赋在家。极少数大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在求学期间有创业意识,但基本上不是学校教育所至,并对学校创业环境了解甚少。

3.培训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弱。目前面向校内学生开展的创业培训班主要由高校的成教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由于校内管理问题,政策宣传上力度明显不足,不少学生对创业培训认知存在误区。有些学生因不了解创业政策而不参加培训,有些学生因害怕费用不退而不敢参加培训。

4.创业导师制享受层面较窄。创业导师分三类,包括创业理念教育阶段导师、创业实践阶段导师和创业咨询服务阶段的导师。但由于创业导师全部都是兼职,实际就可能导致无人负责,从部分高校调查发现,创业导师职能形同虚设,学生不认识导师,导师也不知道学生。

5.创业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目前,大学生创业园有开发区创办、区校合作和高校创办三种模式。另外,各高校按专业需要在校内广泛投资建设了实训基地,单个学校涉及面积不亚一个中型生产企业,整体投资成本相当可观。但调查发现,不少场所并未真正用于大学生创业,相当部分成为校外人员或学校教师的无偿办公场所。

6.创业培训课程和师资不适。根据对现有SYB师资队伍的调查,有一半以上师资来自高校,而高校师资又有一半以上来自一线辅导员,很多辅导员专业五花八门,有学计算机的、中文的、舞蹈的、音乐的等等,这些教师普遍年轻,资历浅,缺乏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胜任相关教育工作。另外,创业培训课程内容采用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教程,最初引进此项课程时是为下岗创业人员服务的,现在直接照搬用于大学生创业培训,其内容和形式上有诸多不宜。

三、大学生创业力提升途径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应具有的创业力,简单说就是指成功创业的能力或力量。创业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创业价值观、创业行为能力和创业资源条件。其中创业价值观是源创业力,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创业力形成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成功欲望和风险承担等要素;创业行为能力是创业者创业的能力条件,是创业力形成的基础要素,主要包括机会识别、策划能力、资源获取与企业管理等能力;创业资源条件是创业者创业的物质条件,是创业力形成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条件。大学生要提升创业力,必须从以上三方面着手,全面掌握,系统学习,不断积累。

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能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人才,要提升大学生创业力需进行系统的规划并构建实施模型,如下图所示:

一是实施目标。以培养“三创”人才为总目标,可细分为一般就业者、生存型创业者和机会型创业者。一般就业者要求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价值观;生存型创业者还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必须的创业资源条件;机会型创业者还要具备发现和创造机会并持续创新的能力以及特定的创业资源条件。

二是实施对象。在树立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因人而宜选择对象进行培养,对大学生进行能力测试,为其进行生涯规划,通过针对性的潜能开发,将对象分为三种类别:一般大众型、职场精英型和创业精英型,不同类型对象给以不同的规划和培训。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其施行具有普及性;创业技能培训是专业教育,其必须有针对性。

三是实施方式。根据细分目标和对象,制定相应的创业实训措施,由社会各方面承担实施职能,分阶段进行实施。在初级阶段主要有人才测评、理论培训、技能训练和资讯传达,这可以由学校承担主要工作;在中级阶段主要有模拟实践、网络实践和业务外包等,这需要社会支持提供机会;在高级阶段则进行全真实践,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这需要政府扶持。

在此模型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训体系的要素是政府、高校、社会、人才,四者关系要明确,职责要清晰。政府重在引领全社会的创业文化,指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并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高校重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为本的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创业就业人才,传播最新的资讯;社会(以企业为主)要重视人才引进与辅导,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创业大学生,给予最大的爱与帮助,使其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大学生作为关键主体,必须要积极主动学习与提高创业就业能力,边学边练,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实现四位一体,发挥各自特色,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培养创业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以下具体思路:

1.政府应着力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政府要引领创新创业文化,创造硬环境与软环境。创业的软环境有几层含义:第一是创业文化,对创业文化的一般理解,可参考硅谷模式,主要指的是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文化,形成创业价值观,以创业为荣。创业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工作,政府部门作为倡导者要起到带头作用,加强内外部学习交流,作为提升执政能力的一部分;第二是中介服务体系,也就是为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及互动提供媒介管道和资源,包括有关的投资银行、金融机构、咨询服务、会计师行、律师行等众多中介机构;第三是创业门槛和退出机制要简单,现在的网店是一个不错选择,起步也快退出也易;第四是创业政策体系,现有的创业政策缺乏足够的激励性和保障性,应当更鼓励有创业能力的人去创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而不是让一些就业困难者去创业,那是难上加难。

要加强创业教育研究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9年~2009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进行了检索,以“教育”为篇名的达74431篇,“高等教育”类的达8673篇,“职业教育”的达4404篇,“创业”的有3101篇,而以“大学生创业”为篇名的仅195篇,“创业教育”的只有421篇。可见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关注度还相当低,政府要鼓励社会各界进行创业科学与创业教育研究,设立专项基金重点资助,改变目前非主流的地位,可以成立创业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或通过非正式组织或民间团体,建立创业教育专家组,作为政府智囊团。

2.高校应着力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树立“学业”为“创业”服务,“学而优则创”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是真正的创业就业主体,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建立人生目标,将个人目标与社会发展趋势接轨,他们才会真正投入社会就业与创业,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要使大学生主动激活,确立目标,知、信、行合一。按照前文三类人群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应列入必修课程系统。实训工作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改变“学业”与“创业”相冲突的观念,鼓励师生组建创业实践团队,进行实践应用,以达到经验积累和成果推广。

在高校内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学习社会中的创业导师制,将其引入高校,创业项目设计可以作为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环节,或根据专业需要,直接将创业项目代替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让大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真正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建立创业教育区域共享体系。目前从211大学到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大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短短十年的创业教育历程还不足以支撑创业教育平台,为了使其更有效快速的发展,必须要适当引进社会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发挥现有高教园的集中优势,加强横向交流,构建一个创业教育区域共享体系,形成多渠道合作,可以是“本-本合作”、“本-职合作”或“职-职合作”,在创业教育方面,很多高职院校更有发言权,因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比例更高。

3.社会应着力推进创业指导服务。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机会选择的指导。在已有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可以分为几类:商品流通类、技术服务类、科技创新类、生产制造类,相对而前两种起步较低,容易创业也容易失去竞争力,后者除了资金要求,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不是一般的大学生创业可以实现的,也就是生存型创业者和机会型创业者面临的不同选择。一方面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学习去寻求机会,如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创新产业都是适合大学生起步的;另一方面,社会也可以与产业结构相关联主动向大学生提供相关创业机会,通过业务外包招投标的方式给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帮助大学生去实现创业。另外,在创业导师制度中的部分职能可以由风险投资机构来承担,应在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咨询窗口,提供全方位的投资与管理咨询。

加强政策宣传和成功经验的传播服务。1991年美国有关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刊物就达到几十种。目前我国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项目资讯虽然有了大量宣传,特别是电视上有不少专题节目。但是,对大学生而言,看传统报纸或电视的比例不是很高,可以创立《大学生创业》杂志或相关报纸,面向高校广泛宣传,成为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

综上所述,提升大学生创业力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对“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实施,探索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力的途径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戴育滨: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J].2008・10(下)

[2]杨 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杭州研究.2007,(4)

[3]钟 巍:全面部署“九项计划、一大平台”工作[J].杭州人才人事.2009,(3)

[4]黄晓虹: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对高校教师知识的新要求[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J].2007(10)

[5](美)Donald F.Kuratko Richard M.Hodgetts著,张宗益译.创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潘剑峰:加强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 2002,(2)

上一篇: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反思 下一篇: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