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几个知识点的看法

时间:2022-06-20 07:22:35

对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几个知识点的看法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出台后,由教育部2012年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也与其配套而生。相比2001年版教材,2012年版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有较大的变动,新教材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但笔者认为,教材中有两个知识点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现提出来望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们商榷。

一、应详细说明风力符号的表示方法

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在讲到“天气预报”的问题时指出“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而2001版教材中讲到“风力分13级”,之所以进行了改动,因为英国人蒲福平1805年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程度,将风力拟定为0~12级,共13个等级,称为“蒲氏风级”。但自1946年以来,风力等级进行了某些修改,增到18个等级。10级以上的风在陆地上很少见,13~17级分别对应的是台风的风级。教材的这个改动在知识点的阐述上更加准确了,但教材在风力的表示符号上,有些地方却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教材第48页图3.3(见右图)中对于东风和西风只给出了风力的表示符号,而没有指出风级,如果按照一道风尾表示2级风来理解,图中“东风”对应的符号应是“东风8级”,然而,8级风又有特别的表示符号,就是风杆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小旗。那么,图中“东风”对应的符号可能就是表示7级了。但是,教材中却又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几级风。西风的风力表示符号也是如此。笔者的建议是:即便不能说明风力的表示符号是如何画出来的,也应把风级标上,以便让学生明确理解风力的表示符号,避免产生误会和疑惑。

二、“空气污染指数”应更改为“空气质量指数”

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在讲到“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问题时,在第51页上还是沿用了2011版教材中“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这种表述。笔者认为,这里应该把“污染指数”更改为“质量指数”。

从2011年末开始,我国很多城市都遭遇了雾霾天气,人们的实际感受与“空气污染指数”所显示的良好形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也亟待改进,2012年初,我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空气质量指数(AQI)与原来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有着很大的区别,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非线性无量纲指数,共分6个等级,级别越高,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AQI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SO2、NO2、PM10、PM 2.5、O3、CO等6项,每小时一次。而AP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作废),评价的污染物仅为SO2、NO2和PM10 共 3项,每天一次。对比可发现,“空气质量指数”监控内容更全面,公布也更及时。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表述为“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质量指数来表示”更准确。

笔者从地理教材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角度着眼,从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出发,对2012年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在内容编写方面提出了以上两点看法和建议,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脑中风八个误区 下一篇:永远的奥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