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课堂教学中的探讨

时间:2022-06-20 04:23:58

网络环境下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课堂教学中的探讨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教育模式将有革命性的变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更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有助于突破难点,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网络与学生的和谐关系、网络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教学 网络 新课标

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的需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课堂评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控制传播,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与评价的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评价有两大优点:

1.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特别是基于.Net技术的交互式动态网页更能提高学生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极大地满足社会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要求。

2.同时全体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适时创新资源,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使教学的方法水平永不落后。如在讲授函数这部分内容时,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以及图像变换是重点内容,关于函数图像的传统画法,是通过师生列表、描点、连线而得,教师要自制每一节的课件难度大,时间又有限。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版课件,进行网上学习,从而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同时让学生在交互的动态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同步变化以及对应运动的轨迹,从而得到完整精确的函数图像。通过交互学习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同一函数不同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充分掌握函数的性质和抓住图像的平移、反射、压缩、拉伸和对称变换特征。若有疑问或好的见解,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交流互动。通过多媒体,交互反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易遗忘,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中有一些知识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而这也正是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突破难点。

如二次函数即y=ax2+bx+c(a≠0)在[m,n]上的最值的探讨,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开口、对称轴移而区间不动或图像不动而区间变化时函数的最值不易理解、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对网络课件的阅读和对a、b、c、m、n的动态控制,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要点,加上在网上的即时测试和评价,更能有效地掌握它,不再感到难以理解。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评价形式多样化、即时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容量有限,反馈方式单调,信息交流少,所有的学生步伐相同,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终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不能解放教师,让教师从事更有意义的教育工作。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通过互联交流、互联互动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关系

1.网络与学生的关系。和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中发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应加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搜索、筛选、加工、创新。在选好教育资源后,教师要努力探索适时、适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环境,加上学生对网络应用知识基本掌握,达到网络与人的和谐统一。

2.网络与教师的关系。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优势空前,实践中发现,只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教师灵活生动的讲解和创新的适时评价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协调传递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和教师的优势。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应遵循的原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与教师的主导相互作用的关系。专题教学网站和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形成,将教师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挤出大量的时间学习Windows、Authorwear、3Dmax、Flash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会搜索、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甚至包括各种电教媒体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获得自由、掌握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倪海燕《关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探讨》.《教育探索》,143期。

2.何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北师大出版社。

上一篇:激发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下一篇:新课改视野中的多元解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