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在子宫全切硬膜外麻醉“两点一管法”的应用

时间:2022-06-20 01:38:00

罗哌卡因在子宫全切硬膜外麻醉“两点一管法”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自2007年1月改用罗哌卡因以来,根据罗哌卡因阻滞时间长,对循环影响轻的优点,改良了两点连续硬膜外麻醉:上点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点单针穿刺,直接推注罗哌卡因。

一般资料:子宫肌瘤患者3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0~60岁,体重50~75kg。术前合并高血压、心电图异常2例,合并贫血5例,对合并症术前给予适当的治疗。血生化大致在正常范围,凝血四项基本正常。

麻醉方法:术前常规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输入09%NS扩容。无创检测ECG、BP、HR、SPO2,准备好麻黄碱等急救药品、器械。右侧屈膝位,选T12~L1间隙。L3~4间隙,采用AS-E型16号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按常规进行。上点硬膜外成功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5~4cm,无菌粘贴固定。后行L3~4腰椎间隙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穿刺针斜面转向尾部,回吸,无血、无脑积液的情况下,匀速注入05%~0894%罗哌卡因5mg,快速拔出硬膜外针,稍行按压粘贴。然后让患者平卧。做好心电检测,麻醉机面罩吸氧,然后检查下点麻醉平面,一般已达T12平面,会完全阻滞。此时下点用药已超过10分钟,若患者无特殊,即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5%~0894%的罗哌卡因3~5ml,观察5~10分钟,硬膜外腔再推罗哌卡因3~5ml,达到手术要求,阻滞平面一般在T6~S4。常规静脉给予复合度非合剂1~2ml。

观察指标:检测记录麻醉前后BP、HR、SPO2、ECG变化及麻醉效果。麻醉效果评定:优,麻醉阻滞完善,镇痛和肌松良好;良,患者有轻微不适,无明显疼痛,肌松尚可;差,有明显牵拉痛,腹肌紧张。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麻醉效果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结 果

手术时间90~180分钟,均达到手术要求,镇痛肌松良好,全组麻醉效果达优19例(6033%),良11例(3667%)。无失败及改全麻病例,优良率达100%,术中失血200~400ml,术中输液1500~2000ml。术中5例因术前贫血、术中又失血,给予输入浓缩红细胞1~4U,有3例血压下降超过20mmHg,低于90/60mmHg,加快静脉输入晶体、胶体液的同时,给予麻黄碱10~15mg升压。全组手术经过顺利,麻醉前后BP、SPO2、ECG HR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全组无全脊麻及局麻药毒性反应现象。全组术前均插导尿管,术后硬膜外镇痛,故未行尿潴留统计,未发现头痛等麻醉并发症和后遗症。

讨 论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手术范围广,部位深,镇痛肌松要求高。过去两点硬膜外麻醉需平卧后才行上点注药,等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开始手术后进腹前要下点达到手术要求,时间比较仓促,会往往得不到即时麻醉,易引起牵拉疼而影响手术。下点单针注药后,穿刺部位粘贴、摆、上监护等工作做好时,下点注射的局麻药已经起效。等到上点硬膜外局麻药起效时,两点平面重叠,麻醉效果更彻底。下点不置管免除了下管在固定时容易扭曲、折叠的苦恼。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由于它对神经中枢和心血管系统毒性较低,已广泛用于区域阻滞麻醉;同时它对老年人的神经纤维阻滞较弱而慢,有利于心血管中枢的代偿作用,术中血压平稳,降幅小。本组麻醉前及时扩容,加之罗哌卡因对循环影响轻,不但麻醉效果好,同时生命体征也比较平稳。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在行硬膜外“两点一管”麻醉用于子宫全切手术,效果是满意的,比两点硬膜外麻醉省时、经济、简便。在无足够条件开展腰-硬联合麻醉时可考虑使用此方法。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2:1089-1091.

上一篇: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 下一篇:错配修复基因(蛋白hMSH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