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

时间:2022-06-20 10:54:18

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

摘要:从货币市场的主子市场一一同业拆借市场入手,对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自成立至今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认真回顾。给出了中国货币市场本应选择的发展道路,并对今后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债券回购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74-02

1 对同业拆借市场的解释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具有准入资格的金融机构之间,为了调剂头寸和临时性资金余缺,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存款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由于临时性的大额支付会出现准备金不足,从而形成了机构间资金短期拆借的需求。同业拆借市场的重要作用在于使准备金盈余的商业银行可以及时地贷出资金,准备金不足的商业银行可以及时地借入资金保证支付。从而使商业银行不用保持大量超额储备,提高了银行的资金运用效率并满足必要的流动性需求。交易双方通过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划拨。因此,在短期融资方式中,拆借具有效率最高的特点。

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历史

2.1 1986年―90年代初期:快速发展的成长期

中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建立于1984年10月。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职能。与此对应。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提出法定准备金的要求。10月,央行确立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当时明确“相互融通”就是资金的横向调节。主要是各地区各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中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建立。

2.2 1993年―1995年:整顿、规范

拆借市场在交易量迅猛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由于缺乏其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以及必要的规范,拆借经常作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成为当时突破贷款计划管理和监管规则的主要形式。

1986年颁布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和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机构同业拆借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都提出拆借资金的期限、利率可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这一超前的政策成为日后的隐患。

1992、1993年,随着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开业。在管理措施没跟上的情况下,股票、房地产投资失控,出现非法乱集资、乱拆借和乱提高拆借利率的现象。1993年第2季度,央行进行拆借市场整顿。同业拆借严格区分为同业头寸拆借和同业短期拆借,并分别执行相应规定;对拆借主体的规定重申了非银行金融机构未经央行批准不能参与拆借活动。

鉴于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考虑到央行转变间接调控机制的需要,1995年,人民银行决定再次对拆借市场进行大规模整理。1995年9月,中央银行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

2.3 1996年: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

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这是一个计算交易系统。商业银行总行、商业银行授权分行、城市商业银行、融资中心成员通过全国银行问拆借中心的电子网络交流拆借信息,被称为“一级网”;其他金融机构仍主要由融资中心组织拆借。由于央行对金融机构拆借统计信息和公布银行间拆借利率的需要。各省融资中心要将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报告人民银行总行,称为“二级网”。

新的市场架构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明确了参加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的资格。参加的金融机构分为两类,即银行间拆借市场成员和一般参与者。国有独资银行总行及其授权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部分外资银行成为全国银行问拆借市场成员,其他金融机构为一般参与者;二是中央银行对所有金融机构的拆借期限和额度进行了限制。各商业银行拆借资金最长期限不得超过4个月,拆借额度根据存款余额按比例确定。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拆借期限均在7天以下,拆借额度按其资本金水平进行核定。

拆借利率是我国利率改革重要的起步点。自1996年6月起,人民银行规定金融机构可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确定拆借利率。并开始定期公布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目前拆借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有1天、7天、20天、30天、60天、90天和4个月七个交易品种。

2.4 1996年至今:同业拆借市场出现的新情况

1997年10月后。我国撤消了全部的融资中心和二级拆借市场,这一改革有利于银行间资金在全国范围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其交易仅限于商业银行总行和少数省级分行。数以万计的商业银行分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均不能进入拆借市场交易。使交易主体不仅数量偏少而且性质单一。

近几年同业拆借市场的成员发展很快。1999年8月20日,证券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999年10月12日,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进入。

信用拆借是没有任何担保的融资方式。因此信用度是决定交易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各成员机构间相互了解不深,即使是地区性商业银行也因成立和运作不久,信用评判较难,同时整个拆借市场信息沟通不畅,透明度不够,无形中加大了拆借市场的风险。随着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商业银行对交易对手的授信更加谨慎,这也是近年来拆借交易量逐渐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对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探讨

(1)同业拆借市场功能的扭曲我国的货币市场在发育过程中。有重发展、轻建设的倾向。拆借市场一开始就忽视了其流动性管理、调节头寸的基本职能,而着重其融资的功能。将本应由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和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包揽下来。片面强调其打破资金条块分割的重要性。拆借并不是准备金管理的工具,而经常作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这样。在经济高速发展、资金需求旺盛的情况下。短借长用、变相贷款等违规、违法交易不断。造成拆借市场的无序。国家在宏观调控时,则视拆借市场为金融秩序混乱的根源。采取行政手段严加控制,走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忽上忽下,大起大落,严重影响了货币市场特别是拆借市场的健康发展。

(2)与债券回购市场的比较。目前在银行间市场上。参加回购交易的市场成员比拆借市场的机构更为广泛。其中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及授权分行、在华外资银行分行、中外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农村信用社联社等700家金融机构。回购的风险低于信用拆借,因此,与拆借相比,回购交易更为活跃。

尽管从我国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历史看。最初以武汉、STAQ(联办)和天津为代表的地方证券交易中心曾发生过严重的债务拖欠。但在97年6月成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时,回购市场的体系已较规范。买空卖空交易被严加禁止,从而使有抵押的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呈跳跃式发展。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则不同,1984年建立时就不规范。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拆借市场作为中国货币市场的主体,货币当局对它的监控当然更加严格;同时,信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拆借市场的发展。国内对拆借市场成员进行信用评估的权威机构尚未形成,银行之间的相互授信管理体系也未完善。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在普遍强调经营安全的今天,信用拆借被认为有巨大的风险,因而交易始终不够活跃。

4 中国货币市场本应选择的发展道路

我国货币市场本应选择的发展路径是:先发展有抵押的债券回购市场,在社会的信用基础逐步建立起来之后,再考虑过渡到信用拆借为主的同业拆借市场。从同业拆借市场的信用特点和债券回购市场的抵押特征可以看出,在目前社会信用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下,债券回购市场应该优先于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的交易大多是资金使用权的暂时出让。而不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抵押原则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但这并不是说同业拆借市场不重要。拆借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重要的起步点。自1996年6月起,人民银行规定金融机构可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确定拆借利率。并开始定期公布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在利率市场化的经济中,同业拆借市场处于货币市场的核心地位,它所形成的利率是整个货币市场利率的基准。著名的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甚至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是其他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的定价基础。因此,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要为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米什全.货币金融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黄迭主编.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扬,何德旭.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金融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李扬.中国国债回购市场分析[J].经济研究,1996,(8).

[5]吴晓灵等.新一轮改革中的中国金融[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下一篇:论中小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