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无痕 授“渔”有迹

时间:2022-06-20 10:39:45

引言:第一次接触自我感觉最成型的整理课是在新课程展示会上,那是一节由六年级师生共同完成的,表面上看那节课要比其他的一些公开课普通得多,但细细品味推敲就觉得那节课大有文章,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听后发出了“大育无痕”的感叹,短短的四个字既概括出了整理课的精髓,又说出了整理课的终极目标。

本学期在总结上学期很多不足的基础上,从整理课上学生的状态和对学生的影响的效果进行了反思,本文也是通过一学期的整理课终极目标的探索心路的回顾来总结经验,积淀成果,旨在使整理课尽善尽美,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一、从整理内容入手,调整学生的整理状态

学生上好整理课的前提是有一颗安静的心,那么让学生整理学业先要从整理学生的心情开始,所以本学期开始三位老师就为学生设计了最初的整理目标和每日菜单:

整理目标:从心情开始

1.整理心情,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进入最佳的整理状态。

2.仔细回忆,静下心来看看一天的内容要改正的地方(如课堂作业本)以及自己的收获。

3.学会质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写下来,我们一起把它弄明白。

效果反馈:铃声响起的时候很多学生是因为上课而安静下来,但心其实还是静不下来的,课堂上是很安静,但学生的行动是没有目的性的。

结果分析:简单的文字提示效果不太大,当习惯养成时可以作为提示,还需要多种手段,不仅调整心情还要从习惯开始。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马上调整了整理菜单。

1.整理心情,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进入最佳的整理状态。

2.整理学具:把桌面、学习用具都整理好。

3.仔细回忆,静下心来看看第三单元需要改正的地方(如课堂作业本)以及自己的收获。

4.学会质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写下来,我们一起把它弄明白。

并在每次整理课之前播放一些舒缓的调整心情音乐。

效果反馈:调整后的菜单只多了学生整理学具一项,目的旨在一方面让整洁有序的桌面退去学生一天的学业的疲劳,让每个学生的心情都清清爽爽,另一方面,让每位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整理简单的学具到整理复杂的学业的流畅过渡,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井然有序的桌面显然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不过最初学生似乎只是停留在对这种上课形式的新鲜感上,时间一长随之就会出现“走神,心神不定、应付了事”的现象。

结果分析:学生整理状态不持久,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整理课的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取舍,这时就产生了“我要整理”到“我应该整理什么”之间的距离。

二、从整理内容突破,让学生变盲目整理为有效整理

基于对前一阶段学生的整理状态和整理效果的不足,对整理内容进行了调整,举例如下:

1.整理心情:先让自己心静下来,进入最佳的整理状态。

2.静心梳理:《再见了,亲人》: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字和词还有哪些没有掌握的?文章的前三段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

《金色的鱼钩》: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这个老班长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学会质疑: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及时提出来,我们一起把它弄明白。

效果反馈: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一天的收获与重、难点很清晰的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显然这种整理内容一目了然,对当天的重点梳理很到位,但通过查看学生的整理本可以发现,诸多问题又突显出来:(1)整理的结果参差不齐。(2)学生整理学业的认真度和热情度,在整理课进行过半的时候正在逐渐减弱。

结果分析:特别明确的整理内容反而会制约了学生的整理习惯的培养,学生会把整理内容很自然地当成一项任务,甚至于是几道随堂的题,整理课和其他课的界限在学生心中已经变得很模糊,所以才会出现以上的问题。

三、授生与“渔”,变“我整理什么”为“我想怎么整理”

古人云“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整理课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我们换一种思维考虑,当简单机械整理内容的罗列和学生的整理习惯发生不和谐的时候,正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们触摸到整理课的精髓之处,的确,当固定的生硬的整理内容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把它当作一项常规的练习题或课堂任务,而如果交给学生一些整理的方法,学生就会用方法去科学地梳理和自我整理,方法是为内容和整理效果服务的,学生如果学会了科学的方法,整理的效果自然就会高。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重新调整了菜单,举例如下:

1.整理心情:先让自己心静下来,进入最佳的整理状态。

2.学会静心整理:

(1)把当天的作业本中有错误的地方及时改正并弄明白是一种好的整理习惯。

(2)结合当天学习的课文的课堂笔记所记录的内容去梳理,今天你的收获,也是一种很好的整理方法。

2.学会质疑: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及时提出来,我们一起把它弄明白。

效果反馈:没有明确的内容,但却有达到目标以及梳理学业的有效途径,每个人的结果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但目的却达到,可谓殊途同归,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有针对性地整理,整理的效果也比以前好很多,学生在整理课上逐渐地过渡到“我如何去整理”。

四、多种方法结合,让整理更有效

有效的整理和有效的教学一样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所以在学生明确了“我如何去整理”,教师此时就要思考“如何整理更有效果”,针对班级学生的整理能力的参差不齐,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按各学科的强弱搭配,但总的原则是:

自主整理 小组内部互助整理 小组与老师共同整理(前20分钟)

目前,对整理课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上的整理课形式是利是弊,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不过整理课的总的目标和精髓始终是不可改变的,那就是:大教无痕,授“渔”有迹。

作者单位:温州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下一篇: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