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土耳其高等教育改革

时间:2022-06-20 09:30:56

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土耳其高等教育改革

摘 要:土耳其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引进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对高等教育学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实现和欧盟国家学位结构的对等;签订双边合作协议及实施伊拉斯谟计划,以增强师生跨境流动性和文凭互认;着手规划高等教育学术评价和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国家性的质量保障体系。土耳其的这次高等教育改革影响深远,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土耳其;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26-02

20世纪30年代,在“洪堡”模式的影响下,土耳其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发展。到了60年代,英国模式的盛行,土耳其的高等教育得到发展。融合西方高等教育体制成为土耳其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因素。2001年,土耳其正式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签署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始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通过改革,土耳其提高了本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土耳其位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东部边缘地带,同时也是该区域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自从2001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以来,土耳其大学的数量由原来的77所增加到146所(截止到2010年)。同时,就读于第一学位(含副学士学位)和第二学位的学生人数由2001年的1,573,281人增加到2009年的2,867,673人,总入学率由原来的23.5%增加到现在的45.8%。按照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土耳其加快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

一、博洛尼亚进程下土耳其高教领域的主要改革

土耳其自2001年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员国后,引进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

(一)学位体制的改革

在土耳其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早已形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体系(除了牙科、医学、兽学等几个专业)。第一级学位体系需要四年,第二级学位体系需要两年。此外,还有就读两年的副学士学位。每一级学位体系都是相互衔接的,以便学生继续深造。这样看来,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似乎不需要对土耳其高等教育学位体系进行重大的变革。根据《2007~2009年国家高等教育年度报告》,97%的博士学位以下学生注册了两级学位体系。但学位体系的改革并不是只包括三级学位体系,还包括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课程的改革等。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的建立目的是方便学生从一所高校转到另一所高校就读,使其在其他国家高校获得的学分在本国完全认可,在整体上又促进了师生跨境流动性。所以,土耳其在高等教育三级学位体系方面面临的挑战不大,但是从更深一层次的角度看,学分转换与累计和课程改革仍处于过渡阶段,还需要努力。

(二)师生流动性和学位文凭认可

大学双边协议签署后,土耳其的师生流动逐渐频繁。但是其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还是大量流向美国。2003年,土耳其启动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在最初的几年,其师生外出数量虽然成倍增加,但相对于师生总体数量只占很少一部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伊拉斯谟计划和大学双边协议的影响,土耳其吸引国外师生到本国交流学习的数量明显增长。学位文凭的相互认可主要通过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文凭附录、里斯本协约和资格框架等实现。土耳其在师生流动和学位文凭互认方面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诸如资金支持的缺乏、对外出留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不足,没有为国际留学生设置外语课程等。此外,各学校相互认可的工具也需要改进。

(三)质量保障

高等教育督查委员会(the Higher Education Auditing Council)和校际委员会(Interuniversity Council)是土耳其国家层面质量保障的主要负责机构。学校层面的质量保证则主要由教区长和校长负责。两个层面看似责任明确,层级分明,但并没成为一个有效的全国性的质量保障系统。2005年,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机构学术评价和质量发展政策,规定了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教师科研和学术研讨,学校管理服务和外部评价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时,高等教育委员会决定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质量保障机构,即“高等教育学术评价和质量改进委员会(the Commissionfor Academic Assess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全权负责整个国家的质量保障工作。评估主要是通过分析各个学校每年提交的年度报告来实施,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校长不愿意承担责任,不主动理解政策文件。

(四)终身教育

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已不能终生享用。因此,不断更新公民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发展终生教育对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但在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之前,终身教育在土耳其一直未受重视,之后也未列为博洛尼亚进程改革的关注点。直到2009年,才引起关注,土耳其政府在欧洲高等教育区颁布的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终身教育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规定了16项优先行为。发展终身教育的主要方法是承认先前学习(prior learning),但是在土耳其,政策法规不承认半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另一个途径就是提供灵活的学习路径。同时,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创建针对非正式学习的建议、咨询和认可的“评价设施”(assessment facilities)。此外,还应鼓励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终身教育。

二、博洛尼亚进程中的组织和管理

在博洛尼亚进程中,土耳其通过组织机构的设立来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各项具体措施,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要求。在改革中,各个组织机构权责分明,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一)高校校际委员会

高校校际委员会(the Interuniversity Council)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从高等教育机构中选拔九个优秀的成员,除此之外,在土耳其的博洛尼亚进程中没有别的任务。

(二)高等教育委员会

高等教育委员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是土耳其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负责机构,总揽各项改革事务。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不断深入,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多。因此,高等教育委员会下设诸多分支机构,对其负责,主要有2005年设立的“欧盟和国际事务办公室”(the European Un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fice),2006年设立的“全国学生委员会”(National Students Council)和“全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委员会”等。各个分支机构增强了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性,尤其是在和国际组织(欧盟学生联合会,欧盟大学协会等)的交流沟通方面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其主要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资格学位互认,质量保障和资格框架方面。

(三)全国博洛尼亚专家小组

全国博洛尼亚专家小组(the National Team of Bologna Experts)的主要目标是浑化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基本政策条文和规定的理解,鼓励更多的大学参与到改革之中。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初始阶段,专家小组的工作主要是阐释博洛尼亚进程的各项要求和具体特点。在后续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研讨会和报告相结合,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为大学改革提供各项服务上。

(四)国家局

国家局(the National Agency)主要负责师生跨境流动性事务。它的责任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协调和实施欧盟教育和青年项目计划,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估。此外,国家局另一个职责是和欧盟委员会及欧盟成员国保持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师生流动事务方面,国家局主要是促进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和文凭附录的实施,增强师生的跨境流动性。

上述的组织机构在土耳其的博洛尼亚进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高等教育委员会在改革中起统筹全局的作用,是中央核心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则更多扮演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土耳其自上而下的传统领导体制,便于实现上行下效,能保证各项措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实施。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不太关注大学和学生的声音,导致博洛尼亚进程难以落实。针对此项弊端,土耳其政府加大高校校际委员会、全国博洛尼亚专家小组和学生的协调和参与力度。

三、结束语

博洛尼亚进程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意在泛欧洲范围内通过统一学制、学分转换、质量保障和文凭附录等措施,推动国际学生和学术人员的自由流动。土耳其于2001年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土耳其坚持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使博洛尼亚进程很难得以完全实施。下层机构(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等)可能只知道有政策措施,但是对具体的内容举措并不理解。比如,虽然各个大学都建立了质量保障的组织机构,但开展活动的不足一半。再者,这种体制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对内涵不加关注,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经费和人力资源不足是改革中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博洛尼亚进程的各项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没有保障改革很难持续深入。

总体来看,土耳其的博洛尼亚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当前政府应该扩大融资渠道,以保障高等教育财政来源。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给予高校充足的自,使高校和师生积极有效参与,从而使改革落到实处,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秦万山.欧盟委员会框架下欧洲高等教育:角色与话语[J].高教探索,2007,(4).

[2]杨天平,金如意.博洛尼亚进程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上一篇: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虚拟机放置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无线传感器控制网络的空气环境监测系统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