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6-20 03:51:31

多措并举 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以下简称我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多措并举,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强力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一、标准化建设实现学校基础设施配备均衡

一是高度重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我们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纳入我市对各县市区的综合考核,并写进《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标准化建设工程中,我们坚持“规划为先、质量第一、均衡为本”的原则。截止2010年底,我市投资39亿多元,对737所学校进行了改造,改造面积达457.6万平方米;到2014年,全市中小学将全部实现标准化。我们还在市区实施了中小学解困工程和“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我市投资1.9亿元,各区配套5.9亿元,改扩和新建学校25所,市区学校普遍进行了高密度的植树绿化。2007年,我市在农村中小学启动实施了“一通二热三改”32程,被市政府列为当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当年,我们为全市383处农村小学开通了学生专车,近两万名农村小学生受益;为1175处农村小学配备了热水设施,为431处农村小学配备了热饭设施,解决了近49.6万名农村小学生喝热水和吃热饭的问题;投资1.2亿元,改扩建农村初中宿舍、餐厅、厕所,数量分别为105处、117处、142处,直接受益学生达17.5万人。

二是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通过信息化提升教育现代化。2004年以来,我市先后投资6.01亿元,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配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用统一标准建设,乡镇驻地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了达标校园网并接入市教育城域网。今年,我市所有中小学将全部实现光纤“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学设施“班班通”,实现全市中小学配备教学用计算机14.5万余台,达到每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还建成数字多媒体投影教室1.17万个。同时,我们还将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建立可以基本满足教学和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建成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2600个,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全市校本教学资源达67.6T,建成各类教研网站200余个,我市也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3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区之一。

二、提升内涵

实现教育均等化服务

一是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有效监管、均等服务机制。2006年,我市率先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督学责任区;2008年扩大到高中学校,将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部划分到14个市级责任区和155个县级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配备两名督学,负责8~10所学校。他们要对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办学行为、安全稳定等,实行点对点、经常性、具体化的指导服务、监督反馈,确保把国家和省、市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推行全员育人制度。我们为每位学生配备了成长导师,尤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家庭贫困学生等八类特殊群体学生,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专门档案,对其进行个性化跟踪服务。

三是在全市城乡推进“亲子共成长工程”。我们成立了“潍坊市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开发了8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邀请全国知名家教专家无偿为全市农村学生家长举办了460多场报告会,惠及90多万个家庭。我们还组建了“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聚集了省内外高校的16位心理学教授、100名“学生成长导师”、891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志愿者参与,通过电话、网络、面谈等形式,针对学生和家长遇到的成长问题和困惑提供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月均交流沟通量超过1.5万人次。我们开通阳光助学热线,设立阳光助学网站,畅通学生诉求渠道;将全市500多名孤儿全部纳入市级救助范围,并且为每名孤儿安排了一位“教师妈妈”;加大救助力度,仅2010年就为676名学生发放特困生救助金79.53万元。

四是努力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均衡。我们坚持一手抓新教师引进,一手抓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保证教育均衡水平的普遍提升。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等问题,2004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1.32万名年龄偏大的教师进行了提前内退安置。同时,我们又通过实施每年每校进一名大学生的计划,6年招考录用了9665名新教师,其中农村中小学校录用教师6641人。2009年和2011年,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中最薄弱的英语教师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的问题,分别实施了农村小学“校校新进一名英语教师计划”和“千名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计划”,并分别作为市政府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我们充分利用实施校长职级制和职称改革的有利时机,建立促进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政策机制。2009年,全市中小学交流了优秀校长、教师1718人;2010年8月,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市。

三、创新机制

保障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中考改革,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领方向。2002年,我市全面推行了以“综合评价、多次考试、等级表达、多元录取”为主要内容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把初中学生原来历经三年一次的中考,改为一年一次的学业水平考试;其二是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即把初中生在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6个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其评价结果与语、数、外三门学科等值对待;其三是改变过去高中招生统一划线录取的做法,由各学校自主录取,录取方式包括综合录取、推荐录取、特长录取等。

二是不断创新督导评估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自2001年起,我市在山东省率先实行由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教育工作情况每年组织一次综合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并由组织部门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在县市区之间形成了学有先进、干有标杆、争相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格局,确保了各级政府教育责任的落实,促进了县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把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教育均衡的标准。从2008年起,我们探索用满意度代替升学率来考核学校、评价教师,把学生和家长评议学校和教师满意度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系数,把规范办学行为、师德表现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大大增强了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驱力,使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成为共同追求。我们把监督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和家长,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管理与评价,使过去一些难以克服和规范的、损害学生利益的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回顾过去,我们尽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各项措施,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深度均衡发展。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二是进一步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三是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四是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上一篇:校本研修的文化性构建 下一篇:实施“七个发展”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