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的资本结构

时间:2022-06-20 03:47:26

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的资本结构

摘要:在制定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之后,各国政府也都相继的展开了银行业的改革工作,目的是使其评级更高。我国政府也开始注资国有商业银行,使其资本充足率更高,使不良资产比率更小,最终获得最佳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结构的杠杆作用也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造成了在资本成本发挥作用的特殊含义,通过用资本负债率的因素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 改革 资本结构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杠杆的作用。注资能否撬动和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这一历史难题?能否提速或催化国有商业银行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多次的资本重组,资本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推动着商业银行的改革。从分离政策性业务,到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从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到2004年的资本注入和股份制改造,无不推动了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中行、建行注资及股份制改造。从某个角度来讲,注资对于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注资表现出了比较清晰的杠杆投资意图,需要所注入的资金保值增值的同时,还能够产生不少其它方面的引致效应;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的同时,对于保障经济稳定也是十分有利的。

但同时,中国国有银行的金融制度效率是比较低的。这里所说的“效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来看,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从效益上来看的微观效率。其中第一点的论据是集中了全国大于66%金融资源的四家国有银行,又把其中66%配置到了效率不高的国有经济部门,占用了中国大于75%金融资源的国有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总量中仅占大约33%。在政府对国有银行进行14000亿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政策后的2003年6月,四家国有银行账面不良债权数字变成了20300亿。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如何在改革中找到突破点,用好这个杠杆是国有银行一直追寻的道路。

银行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在竞争上缺乏,在股权上也比较集中,风险成本是比较大的,而且是没有明确的控制制度。从我国银行业的结构看,目前四人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存款,承担着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提供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两大国有银行构成了银行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经济学观点认为,寡头的特点会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以及市场效率的损失。这次注资无疑增加了中行、建行两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实力,但对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有欠公平,同时也增加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压力,加剧了行业天平的倾斜,容易形成寡头市场,造成各种非市场化的扭曲行为,丧失金融创新的动力,导致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1 国有商业银行有着奇特的“资本金谜团”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张杰针对我国国有银行之所以能在真实资本极少得到补充而且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独特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存在一个特殊的资本结构。在该资本结构中,作为出资人的国家以其独有的声誉入股,而居民部门则以存单持有人的身份提供真实资本,就这样在中国特殊的改革背景下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资本联盟。由此,考察了国有银行资本金谜团的由来。国家的独有声誉为国有银行提供了几乎免费的保险,再加上2004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内需不足,居民存款呈明显刚性导致储蓄率居高不下,为银行提供了低廉的存款,这无疑助长了银行大幅度进行扩张营业。

注资使两家试点银行具有了更高的资金充足率,信贷扩张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有可能导致这两家银行过度放款,并由此造成潜在的信贷膨胀风险,存在更多的不良资产隐患。所以,即使可以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方法来从静态方面补足某一时点的资本金,但是不容易从动态方面抑制新增不良资产。我国政府并不是第一次对国有银行注资,1998年财政部用2700亿元特别国债对四大银行注资,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最终实现了2/25,但到2003年12月份,四大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却低于3/50。2004年年底,再次从国有商业银行账目上剥离了近1.4万亿元不良贷款,全部转移给四家政府独资资产管理公司。到2003年9月底,四大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是14‰,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9800亿。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不是静态的“存量”,而是动态的“增量”,它是一个效率问题。如果只是进行注资,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造血”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2 银行规模

银行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看银行的规模,来考察银行是不是有实力,以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当一个银行在市场上占据较多的份额的时候,就自然会具有比较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也不会有太大的经营风险,不容易破产,所以会有更多的机会采取债权融资。

参考文献:

[1]李华民.产权制度变迁与组织绩效改善:国有银行股改效果的超验判断[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

[2]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结构与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3]陈彩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哲学思索[J].建设银行报,2002.

上一篇:关于发电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探讨 下一篇: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