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下校园网络文化论文

时间:2022-06-20 03:03:56

核心价值体系下校园网络文化论文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由高校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构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校风、教风、学风等因素所构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具体表现在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道德准则等方面。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走向。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复杂而多样的,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种基本形态。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个地域范围内,以互联网为依托,电子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承载物,以数字化呈现方式为基本的技术手段,以在高校工作、就读的师生群体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信息流通和展示平台而建立的不分空间、时间、年级而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流通的文化。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1.它具有高度自由、开放的社会性。

网络犹如一个虚拟的社会,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迅捷、即时的特点,呈现出突破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的特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这种不设边界的网络社会,方便了师生凭借这个平台了解外部社会,学习和借鉴各种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也有利于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它具有丰富、持续的主体创造性。

工程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修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对于网络中所传播的最新科学技术,具有天然的吸收、运用、创新和推广能力。他们的创造性发展,能够引领网络新风气,纯洁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3.它具有明确、集约的多功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与校园生活的不断融合,高校网络文化已经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管理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作为传统校园文化的新形态,高校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以及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

二、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类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极具工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反映在网络文化方面,则表现为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表达和行为方式。这种踏实、稳定、理性的特征对于保持校园文化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极具工具、理性的网络文化,也存在一些不能与时展与社会变革同步更新、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满了工具理性色彩。

学习研究和从事工程类专业工作的人,大多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做事情从理性出发,注重实效,不掺杂过多的感彩,不拖泥带水,做好规划,选择一个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直奔主题,且不过多考虑该方法的表现形式是否完美无缺,只要能够达成目标即可。在这样直接、理性思维的指导下,他们的行为方式反映到网络上,便呈现出简单、实用的特征,这样的网络建设直观、醒目,却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即只考虑到工具理性,却忽略了文化渗透和价值理性。通过浏览各工程类院校的校园网站,便可以发现这一特点:网站建设风格简约、实用,理性有余而文化色彩不浓。

2.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缺乏热点和公众文化情怀。

大多数工程院校校园的师生,都具有沉稳、理性、务实的性格特征,再加上科研和学业的压力,他们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学习上,对于虚无缥缈的网络文化持消极态度,反映在文化层面就是机械、呆板。具体表现在:工程院校的网络缺乏青年人“百家争鸣”的思辨氛围,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和激烈讨论的热点话题较少,学生的人文情怀兴奋点不高等情况。即使是在网络上发言,他们传播的内容、交流的信息也都是以工科知识为主,在校园论坛上所讨论的主题、跟帖也都趋向实用性。这样,就形成了工程院校的网络文化人文底蕴薄弱,略显沉闷、滞后的整体文化氛围。

3.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斥了大量的现代文化,缺乏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充满了如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先后相继、保持一致的文化因子。它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落脚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并以追求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作为终极目标。而现在高校的网络文化中,充斥了许多引自西方的所谓“时尚”的价值观念、理论信息和文化现象等,有时甚至会误导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判断。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力度,是必不可少且迫在眉睫的。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程类院校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更多地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建设上。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是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传播的最佳平台,而高校的师生是接受这些新内容的主体人群。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伙伴,校园网络文化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功能,这时,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工程类院校师生的工具理性的满溢与价值理性的缺乏,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创造网络文化的主体人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近一个时期,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范畴,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国各项事业树立了明确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标准。另外,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国民教育全过程,必然包括高等教育。网上传播阵地,当然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学校的网络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这里,将高校的网络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置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和领导地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1.在网络政治文化层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题思想指导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政治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在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实践的参与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能够影响人们政治取向、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和牢固的政治心理。而网络政治文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亚形态,是人们在网络政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的成果纳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范畴,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抢占和巩固网络阵地。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时,要通过网络进行信念教育,使师生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思想认同;在网络上加强时事形势宣传与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国际国内时政,准确把握当前国情,从而对我国在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深理解,并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总体来说,是要达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的力量,共同把高校建设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基地。

2.在网络制度和行为文化层面,要以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约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制度是人们通过行动实践而建立的约束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而制度文化则体现在文化的规则和秩序层面。同样的,网络制度文化,则是为规范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净化网络环境而制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体系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促进文化发展、人类进步的经验和各种创造性活动。同样,网络行为文化,则将范围局限在网络活动中人们所实践的各种促进网络和社会发展创造行为的总和。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完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约束广大师生的网络行为,在校园网络环境中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提倡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正气,扬善惩恶,促进校园网络文化良好风气的形成。

3.在网络精神文化层面,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指以人的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理论体系等形式存在的文化。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人们心中约定俗成的文化观点、文化习惯和文化信念,另一类是理论化、固定化的思想理论体系。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渗透与宣传,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达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体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以德育人、以德养人的人才培养观念,将网络文化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等相结合,创新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带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作者:李娜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上一篇:现代性语境下现代文学论文 下一篇:我国传统礼治思想下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