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改进

时间:2022-06-20 01:23:42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改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整改以下方式,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合理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论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整堂课都融入在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2.激发兴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只要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兴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大脑组织的功能,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唐僧师徒过中秋”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一起来到唐僧家团圆,当看到桌上有诱人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便馋得直流口水。唐僧见了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唐僧于是分两个月饼给他俩。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该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呢?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从而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加深情感体验

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样一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的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改进学习方式,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1.自主学习,重在引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重在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妈妈从箱子里拿出6个桔子,要把它们放入盘子里,每一盘放3个,算一算可以放几盘?学生马上口答出来。接着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①再添加一个桔子,问: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请你摆一摆。②然后添加一个桔子,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③如果把桔子的个数变成9个、10个、11个、12个等,还剩几个?会出现什么结果?根据学生回答并依次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板书,看看有什么发现?余数会不会出现3?当除数是3时,余数只有0、1、2这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自己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了道理,发展了思维。

2.合作学习,条理有效

早在2001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专门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同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又再一次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角度,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内容时,可以播放动物园的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录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问:“它们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有的说有圆形的,有的说有三角形的,有的说有正方形的。教师继续提问:“每种形状的饼干各吃了多少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于是,安排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就能记住?”有的准备用画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竖线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写数的方法记。这样,通过小组活动学生确定了各自记的办法。接着让学生拿出白纸和水彩笔为记数作好准备,并再次展示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画面让学生进行统计,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好。通过小组有条理的合作学习,学生找到了统计的方法,感悟了统计的思想。

3.探究学习,重在深入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通过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例如,“学校体育组有30个乒乓球,能装几盒?”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习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因素。教师让学生用学具进行独立装盒,探究各种装法,再分小组汇报操作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既可以平均装,又可以不平均装,平均装和不平均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余数,即装盒的方法有多种。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有的同学提出了“每盒个数都不相同,最多可以装几盒?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思维的发展,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上一篇:做好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下一篇:“快乐识字”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