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逼俄罗斯转向亚太

时间:2022-06-19 10:10:25

“页岩气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也剧烈地冲击到世界头号天然气输出国俄罗斯,重压之下,其“重欧轻亚”的传统被迫转向“欧亚并举”。

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储量,几乎占全球天然气储量的四分之一。但是,美国“页岩气革命”不仅让俄罗斯交出了天然气开采的头把交椅,其产生的连锁反应还迫使俄罗斯加快了进入东方市场的步伐。

溃败欧洲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占全球天然气贸易额的30%。但是,俄罗斯天然气几乎只有一个出口方向——向西依次输往前苏联国家、中东欧和西欧。其中,欧盟是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用户,占出口量的三分之二。

2008年,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俄罗斯天然气的出口量大幅下滑,2010和2011年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从另一方面看,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一些中东欧国家几乎完全依赖从俄罗斯的进口,没有替代性来源。

俄罗斯天然气以照付不议(Take or pay)原则签署长期供应合同,合同期限往往长达15至25年,价格与油品价格挂钩,且很容易受到政治关系影响。比如,德国价格是欧洲国家中较低的,由于进口量大,俄德关系亲密,德国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而对于波兰或者利陶宛,价格比德国高20%左右。

本世纪初,俄罗斯天然气曾占有欧洲市场超过40%的份额,这样高的依赖性引起了欧盟的强烈不安。特别是2005年以来,由于俄罗斯和天然气过境运输国乌克兰、白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导致对欧天然气供应在冬季中断。欧盟不得不采取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战略,主动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而页岩气革命给了欧盟实实在在的信心。

2008年以来,由于美国页岩气开采的爆发性增长,本计划面向美国市场的卡塔尔液化气被迫转向欧洲市场,其低廉的价格给予了俄罗斯非常大的压力。而按照长期价格公式确定的俄罗斯天然气价格高昂,甚至高于现货市场30%。这使欧盟大大加快了用挪威和卡塔尔天然气取代俄罗斯天然气的步伐。据俄罗斯媒体披露,2011年1月天然气工业公司(以下简称俄气)在提交给能源部的信件中,请求政府通过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卡塔尔三边会谈协调在欧洲市场上的行动,特别是通过降低供应量以维持价格的稳定。同时,美国市场的关闭也迫使俄罗斯多次推迟位于巴伦支海的什托克曼气田项目的开发,这个项目本来准备向美国出口液化气。

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的变化让俄罗斯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欧俄交锋

对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页岩气开采热潮,俄气的官方表态经历了一个复杂和艰难的转变过程。其中有很多相互矛盾的言论,也不乏奇谈怪论。

总体上说,俄罗斯对页岩气开采持这样的态度:首先,在俄罗斯境内开采页岩气不具有经济合理性,俄罗斯传统天然气的开采不仅技术成熟,而且成本低,天然气出口管道网络比较完善。其次,页岩气开采费水、污染环境,且与岩层的具体条件紧密相关,在欧洲(波兰、乌克兰等)和亚太(包括中国)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可能性并不大。再次,需要注意美国页岩气出口的可能性,因为其价格低廉,这或将严重影响俄罗斯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

具体而言,页岩气革命对俄罗斯产生的威胁有这样几点:

从心理上给俄罗斯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促使其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在物质上,可能导致出口收入和预算收入的减少,巨额投资的气田开发和管道建设项目难以收回成本。技术上,不掌握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不符合俄罗斯传统能源大国的形象和建设创新经济的方针。商业模式上,俄罗斯可能被迫改变其坚持了数十年的长期合同和定价方式。

欧盟对俄气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就是欧盟在这方面努力的新举措。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俄罗斯认为欧盟此举的目的在于降低供气价格,但就俄罗斯和欧盟天然气上分歧的实质,是由谁来制定和掌握游戏规则的问题。从市场上看,俄罗斯要求垄断地位,同欧盟国家单独签约,而欧盟要求增加竞争,以欧盟为整体同俄罗斯制定天然气销售条件。从定价上看,更多的考虑现货市场的情况,同油价脱钩。从管道运输上看,打破管道经营的封闭模式,向天然气供应商开放管道。

实际上,在10年前,欧盟这样的举动是不可能的。但由于长期坚持的多元化政策初见成效,以及美国页岩气革命和液化气技术发展导致的全球天然气市场变化,使欧盟有资本向俄罗斯发起改变规则的要求。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

经济危机,页岩气和液化气是这一进程的催化剂。页岩气革命的实质,是在新技术驱动下的市场形势的变化,从而带动了天然气市场游戏规则的改变。这包括开采量,定价,贸易流向,投资和销售模式等。而对于俄罗斯,不主动参与新规则的制定,就意味着这几个方面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被剥夺。

东进救市

从目前的情况看,俄罗斯希望用传统手段应对新挑战。即常规天然气田的开采和大规模的干线管道建设,同时顺应市场趋势,生产和销售液化天然气,包括亚马尔半岛同道达尔的合资项目。在与欧盟进行天然气问题谈判的同时,为了降低风险,俄罗斯将加快向亚太地区供应天然气的步伐,以争夺新市场。

首要的潜在客户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在内的亚太地区。为此,俄罗斯需要开发东西伯利亚的大型气田并建设通往东方的天然气管道。天然气工业公司近期的一系列声明和行动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2012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东道主普京宣布,俄罗斯将增加对亚太国家的能源供应。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俄气正面临着来自欧盟的反垄断调查。俄气称,对亚洲的天然气供应量将很快超过对欧洲的供应。

俄气总裁米勒曾表示,从恰扬达气田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天然气管道将在2017年建成,管道总长将达到3200公里,投资额为7700亿卢布。同时,为开发恰扬达气田还将投资4300亿卢布。此外,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液化气生产厂将在2018年前建成,年产量不低于1000万吨,这还需要投资2200亿卢布。这样,俄罗斯东部的天然气开发计划总投资额将超过2400亿美元。

目前,俄罗斯已经同中国商定了每年出口680亿立方米的计划,还准备向韩国每年出口100亿立方米。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签署的出口合同,开发新气田和建设新管道就没有意义。这样,在美国页岩气革命和欧洲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同亚太国家签署供气合同成为更加迫切的问题,否则,天然气工业公司的大型项目收回投资还存在疑问。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利用“页岩气革命”的浪潮,在与俄罗斯的供气商业谈判中获得先机。一方面,中俄天然气谈判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目前谈判的焦点在于价格。而实质上,这也就是游戏规则的问题,中方不会轻易让步。作为买方,市场上供应的天然气越多,竞争越多,对中国越有利。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

上一篇:中山二桥工程的施工技术小议 下一篇: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