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应用型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时间:2022-06-19 09:18:09

关于新型应用型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自我区教育厅下达《关于开展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的通知》以来,促发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的教育教学状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进行激烈探讨。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入手,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一系列与此相应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惟此才能使现当代文学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从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新型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数字资源库、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进行新型应用型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应用型 实践创新

自 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 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 325所、独立学院 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在培养方向上,明确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有较高文学创作和写作能力,能从事文学创作、文案策划与写作、文秘、编辑、企业文化策划与管理、语文教学等工作,成为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动态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学科知识和学术前沿日新月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比传递知识更显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也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不断探索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突出所学有关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案写作能力、文学原创能力、文字编辑能力、语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专业操作技能,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积累和夯实。更为主要的是,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悦己纳人,理解社会和人生,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从而实现人的价值,成为具有高尚的人品和文品,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重点赏析重要作家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我校对于该课程建设十分重视,立志把本课程建设成为立足我校办学特色,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课程。并且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与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交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争取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更高理论性、更强实践性、更能体现我校语言文化教育特色的校级精品课程。

一、明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通过对新型应用型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推进课程群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推动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的发展,为广西新型应用型高校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有较高文学创作和写作能力,能从事文学创作、文案策划与写作、文秘、编辑、企业文化策划与管理、语文教学等工作,成为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了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特别针对学校生源的独特校情和学情,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设计教改项目,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来进行教学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教学与研究,强化学生的课程问题意识,真正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运用“案例分析法”与“问题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知识的讲解,对重要概念以结合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运用“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来深化课程重难点的学习,对关键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讨论来巩固。同时营造虚拟情境以开展课堂教学,以利于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院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构建多平台、多形式、开放性、自主探索为主、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1、开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我校文学院开展“文学课程活力教学一体化”改革活动。以“活力教学”为中心概念,以“读、研、写、演”四个环节为抓手,将作品阅读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综合素质能力训练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每年举行“读研写演”文学作品展示会。“读”是文本解读,结合文学院特色活动“文苑晨读时光”早读工程、“一二三”诵读活动、丛原文学社读书分享会等进行个人及集体文本解读活动。“研”是在深入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其有所发现,进行研讨知识性问题、现实性问题、争论性问题。“写”是在发现文学作品价值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结合文学院“创意写作”大赛进行“写”的锻炼。“演”是在舞台上演绎文学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及人生哲理。通过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并把作品改编成戏剧、话剧、舞蹈、音乐剧、小品、配乐朗诵等形式在舞台上演示,充分展示文学的真正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整个教学改革活动让大学生从参与其中获得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其成为专业

作者简介:张玲,女,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一篇:对如何提高高中数学减负工作的实施学习 下一篇:抛好“课堂”砖激活“思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