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古今谈(下)

时间:2022-06-19 09:04:50

谈 砚

1957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石砚和研石各一件,为战国晚期之物,砚台和研石均有使用痕迹。这是今天能见到的最古的砚台。同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中出土石砚和研石,是西汉前期文帝时的陪葬物,从磨光程度可知曾长期使用,并留有墨迹。

西汉中期,制砚成为石雕工艺。洛阳博物馆的一方西汉石砚,边缘刻有鸟兽图案。安徽博物馆的一方东汉石砚,盖上还有镂空的双螭纹。这些汉砚都是圆形,且有三足。唐代以前,只有矮桌子,写字时候,席地跪坐,砚台放在地上,有脚避免贴地,三足最稳。唐末五代出现高脚桌子,人坐在椅子上,伏案写字,砚台放在桌子上,有脚的太高,改用扁平砚台。

唐人发现端石、歙石、洮河石等制砚材料。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代砚工利用石上星眼纹色设计巧妙造型,砚雕工艺大为提高。

元代砚台,有一方出土于北京(元大都),称为“石暖砚”。砚台上面有两个墨堂,下面凿成空膛,膛内燃火加热,冬天防止墨水冻结。清代用金属或瓷料制成暖砚,内中可以燃烧炭火。乾隆时内廷设立作坊,精心制造。安徽、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也发展制砚中心。

“端砚、歙砚、洮砚、鲁砚”,称为四大名砚。

(一)“端砚”。出于广东肇庆(高要),隋唐属于端州。宋无名氏《端溪砚谱》云:“肇庆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盖灵羊峡之对山也;斧柯山峻峙壁立,下H潮水,自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端石是水成岩中的辉绿凝炭岩,地质年代属于泥盆纪,距今有六亿年,柔润细腻,以紫色者为最佳,发墨快、不损毫、不易干、不易冻,石中含有硫磷成分,虫蚁不蛀书写的墨迹。

唐代采石在“龙岩”,晚唐列为贡品,又称“皇岩”。宋代开采上中下三岩,以“下岩”石为最佳。《纸笔墨砚笺》云:“下岩天生石子,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坏笔者,为希世之珍。”明代开采“水岩”,有大西、小西、正、东等四洞,大西最佳。名品有火捺、天青、青花、焦叶白、鱼脑冻、冰纹等。

端石有“石眼”,是虫体的化石,像动物的眼睛,四周晕成青、绿、黄三色,映衬在深紫色的砚石上,晶莹可爱,有鸲鹆眼、猫儿眼、丹凤眼、绿豆眼等。存世有一方“端石百一砚”,北宋时造,底部镂雕101个长短参差的小石柱,柱端都有一个淡黄色的石眼。

开采砚石,极为困难。宋苏轼《端砚铭》云:“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这是当时开采劳动的写真。

宋末诗人谢枋得意外得到一方端砚,是岳飞的宝物,后来赠送给文天祥。文天祥作砚铭曰:“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飞抗金而死,文天祥抗元而死,谢枋得不肯仕元绝食而死,三位民族英雄同用一砚,千古佳话。这方英雄砚不知现在何处?

(二)“歙砚”。主要产于江西婺源之歙溪,又称“婺源砚”。歙州所辖歙县、祁门、休宁、婺源等地(前三地现属安徽)都有出产,以龙尾山的石质最佳,又称“龙尾砚”。歙石属于水成岩的粘板岩,地质时期为震旦纪,距今八亿年,石质坚润,色泽一般为黝黑,略带青碧。

北宋唐积《歙州砚谱》云:“婺源砚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由是山下始传。”名品有龙尾、罗纹、金星、眉子等。

歙砚常见金星,是硫化铁的点滴物,大的似豆,小的似鱼籽。金星硬度大,容易锉墨,损伤毫毛,本来不宜制砚,但由于美观,仍受赞誉。上品的把金星分布在砚台背面,而砚台的正面和四周避开金星。

宋黄庭坚奉命采砚,作《砚山行》:“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这可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下放劳动”。元代坑洞崩塌,停止采石达五百年,直到清乾隆时才再次开采。

(三)“洮砚”。又称洮石砚、洮河砚,产于甘肃洮州(今临潭县)。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四)“鲁砚”。山东所产石砚,统称“鲁砚”。名品甚多,例如:红丝石、淄石、金星石等。其中“红丝石砚”最负盛名。“淄石砚”产于博山、虞望山等地,有韫玉、金星、表金、墨玉等品,色泽缤纷,沉透如玉。“金星石砚”产于临沂箕山洞,含有硫化铁细晶,闪光如金星;临沂古属琅琊郡,为东晋王羲之故乡,故又名“羲之石”。

宋代列“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石砚”为四大名砚。后来红丝石砚停采,一度以“澄泥砚”为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是从“砖瓦砚”发展起来的。魏晋用秦汉砖瓦制砚。东汉末年造的铜雀台所用砖瓦,质地紧密,适合制砚。据说铜雀台砖瓦,先将泥土澄滤,加入胡桃油拌和,所以坚实,可以贮水数日而不干。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古瓦砚出相州魏铜雀台,里人掘土,往往得之,贮水数日不渗。”

在砖瓦砚的基础上,改进澄滤和烘烧技术,成为澄泥砚。办法是:泥土放在绢袋中,在水盆内摇动,细泥渗出袋外,沉于盆底,去水得泥,加入铅丹,制成砚形,经过“晒、烧、蒸”等十多道工序,最后成形。优点是“含津益墨”,发墨快、不易干。

唐代没有“澄泥砚”的名称,称为“陶砚”。韩愈《瘗砚文》:“土乎成质,陶乎成器。”铜雀台在古代的邺城(河北临漳),这一带成为澄泥砚的最初产地。唐朝的澄泥砚以虢州(河南灵宝)的为佳。宋代澄泥砚生产扩大,除虢州、相州(河北成安、河南汤阴)外,山西绛县、山东柘沟镇、河北滹沱河,均有生产。明朝以后,更加精致,分珠紫、黄绿等目。从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是制砚工艺的进步。后来开采的天然砚石,类似澄泥的也叫“澄泥砚”,有鳝鱼黄、蟹壳青、绿头砂、玫瑰紫、豆瓣砂等。

“四大名砚”之外,还有名砚多种,例如:

上一篇:先秦儒道琴学中的美学特质分析 下一篇:论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