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无聊,越上瘾!

时间:2022-06-19 07:01:09

手机游戏《Flappy Bird》曾红极一时,其开发者越南小伙Dong Nguyen却永久性地下架了这款每天能为他带来大约50000美元收入的游戏――原因是它太让人上瘾了!为了广大同胞和他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位小青年只能忍痛割爱。

《Flappy Bird》作为一款手机游戏,操作起来相当简单,一只目光呆滞的小鸟,穿梭于一条条下水管道,游戏玩家需要不断控制点击屏幕的频率来调节小鸟的飞行高度和降落速度,如果不小心触碰到通道的话,小鸟就会一头栽下来,游戏便宣告结束,这简直就和超级马里奥中的某一个小环节如出一辙。

就是这样一款相当幼稚,就连画面也实在称不上精美的手机游戏,赢得了全球数百万玩家的芳心,很多人虽然在口头抨击它是一款无聊游戏,却依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下载游戏并应用体验。其实,80%的手机游戏玩起来都相当无聊和浪费时间,却让体验者欲罢不能。究竟人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无聊游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人的大脑,看看是什么导致人们会如此痴迷于这些无聊游戏。

快乐激素捣的鬼

游戏不是“魅惑蘑菇”,也没有《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面瘫教授那样风流倜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如此具有吸引力?

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多种能让人体会到快乐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快乐激素”(Happiness Hormone),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包括:能让人产生的多巴胺,为人们带来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肾上腺素,负责产生欣和镇痛的内啡肽,还有协助我们战胜困难、产生勇气的催产素等。

在我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些快乐激素的释放水平其实是很低的,以帮助我们维持心情和状态的平静。只有当我们达成了某个目标,大脑将会给予奖励,增加某种或多种快乐激素的分泌,这些快乐激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好胜心作祟

纵观游戏世界,并不缺乏精致、耐玩的游戏,有些甚至比好莱坞大片的效果更加刺激,但科学家们发现,像《Flappy Bird》这种无聊游戏,反倒会比制作精良的大型游戏更容易让人上瘾,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分泌很多快乐激素,以保持大脑对快乐激素的高度敏感性,一点点成功就可以获得大脑给予的奖赏以及满足感,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完成长期、艰巨的任务。“再尝试,再失败,仍然失败但再尝试,直到最终获胜”――正是这样的好胜心,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沉迷于游戏。

如果一个游戏太过容易精通,人们就会很快失去兴趣。可如果它太难了,太需要技巧了,通常经过几次挑战还不通关,也会让人们过早地放弃。最让人痴迷的游戏,莫过于让人在每次尝试之后都有进步,它满足了人们希望提高技巧的深层愿望,尽管这些技巧真的没什么用。

冲动性指数和压力释放

此外,是否沉迷于无聊游戏与玩家本身的特质也有关系。

科学家在冲动性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冲动性指数(UPPS总分)较高的人,比较容易在互联网、电子游戏、烟草、赌博、暴饮暴食等方面上瘾,而冲动性指数较低的人,则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放纵行为,不太容易沉迷于其中。究其原因或许有两个:基因遗传或者家庭教育。但是,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原因,都不能成为“我就是那种玩游戏容易成瘾的人”这种看似义正词严的论断的借口。

科学家们还发现,很多人之所以痴迷于无聊游戏,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而无聊游戏可以帮助大脑偷懒。

无聊游戏操作简单,还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休息,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减压的好方式。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流行的网络神曲原理也颇为相似,网络中有大量简单而重复曲式的歌曲,听着它容易让人产生愉悦感,这就是《爱情买卖》、《江南style》、《狐狸叫》、《忐忑》等歌曲风靡的原因。

另外,由于这些游戏通关周期短,非常有利于在工作不忙的间隙时间背着老板或老师偷偷玩,也给玩家带来了另外一种令人兴奋的刺激感。(来源:蝌蚪五线谱 责任编辑/墓乔)

上一篇:青春期晚就寝,成年后易肥胖 下一篇:关于氰化物你应该知道的九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