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兴市战略工作意见

时间:2022-06-19 05:18:01

服务业兴市战略工作意见

为深入实施“服务业兴市”战略,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根据《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温市委发〔2010〕7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服务业兴市”战略的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010年我市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已初步具备支撑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诸多条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地方财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服务业兴市”战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服务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东西并进、内外并重、创新转型、统筹发展”总要求,以产业大集聚、项目大建设为载体,通过规划带动、项目推动、政策助动、多方联动,力争使服务业在规模、结构、档次、效益上走在全省县市级前列,实现经济由制造业驱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末,服务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年均增长11.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4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0亿元,年均增长15%。

到2015年末,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43%,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总收入的60%;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

“十二五”期间,完成10个省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争取创建3个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5个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实现服务业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三、突出重点发展领域

(一)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以建设浙东南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为目标,重点推进市公路物流中心、市综合物流中心、东部港口物流中心和工业园区城乡配送中心四个物流基地建设,同时在各镇(街道)设置一定规模的物流场站。引进和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力争到2015年培育3A级以上物流企业5家;鼓励工商企业加强对供应链的全程管理,剥离自有物流系统并接受第三方物流服务。

(二)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着力推进“三大商圈六大街区”建设,加大各中心镇商贸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服务设施。加快区域性专业市场改造提升,积极培育市场集群,加快形成家居家装、机床机电、水产品渔需物资等一批新型专业市场集聚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深入开展餐饮企业钻石级评选;鼓励老字号扩张升级,发展特许连锁经营;促进商业的专业化和细分化经营,导入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有店铺零售业态和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无店铺零售业态。

(三)加快壮大金融服务业。加快新区金融商务中心、人民银行大楼、民泰商业银行大楼等金融项目建设;鼓励金融创新,积极推动股权、动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扩面增量,促进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多元化;鼓励各大银行加大信贷投入;积极引进市外银行来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金融网点相对欠缺的镇、街道设立营业网点;鼓励民泰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两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公司、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多渠道扩大中小企业社会融资总量。

(四)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以建设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构筑城市休闲旅游区、海滨风情旅游区、硐天文化旅游区、山岳风光旅游区四大旅游区块;重点推进九龙湖、龙门湖、方山滥田湖、石塘半岛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方山、长屿硐天5A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石塘半岛三大景区配套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规范市区至主要景区旅游公交专线运营,形成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建设滨海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咨询、投诉、救援、标识引导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高星级宾馆饭店数量和接待能力,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区形成5家五星级酒店,泽国、大溪、松门三个中心镇各形成1家五星级酒店,新河、箬横两个中心镇各形成1家四星级酒店,同时不断加大连锁酒店和休闲度假酒店建设力度;加快旅游推荐单位建设,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地接业务,积极扶持本地旅行社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培育四星品质以上旅行社5家。

(五)着力培育会展业。完善会展中心周边的配套设施,启动会展中心二期建设。做大做强工量刃具和泵与电机两个部级展会,大力扶持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机床模具、鞋帽鞋材、农渔产品、家用炊具、船舶制造等与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展会,力争到2015年,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展会活动20项以上,现场成交额突破8亿元。充分挖掘会展经济连带效应,带动广告业、印刷业、餐饮业、旅游业、咨询业、礼仪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六)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工程、咨询、评估、等商务服务企业,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诚信规范,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形成“民营企业总部经济”、“特色产业总部经济”和“异地人总部经济”的税源楼宇和特色楼宇;合理布局基地裙房业态,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店。

(七)精心打造文化服务业。加快启动环九龙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为产品工艺和包装、企业形象、建筑、服饰、广告以及赛事提供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业;大力扶持以动漫会展、动漫衍生产品为主的动漫游戏业;着力发展数字广播电视、数字电影、网络传媒、影视制作发行等新兴文化业态为主的现代传媒业,积极引进影视剧组来我市拍摄影视作品。

(八)全面提升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东部新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区等科技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打造泵与电机、鞋业、水产食品等主导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等,逐步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来选址建设电子商务园区;通过国内外知名网站的接口,建立产品网上商城。加快专业市场电子网络平台的推广使用,大力发展网上市场,逐步实现电子结算。积极打造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鼓励企业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条形码、企业资源管理等物流先进技术和手段,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积极打造旅游业数字化平台,逐步推进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触摸屏查询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建设。

(九)稳步完善社区服务业。加快市医疗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养老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诊疗、防疫、保健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防火、防盗、法律咨询为主的社区安全防护体系和以公共设施养护、人际关系调节为主的和谐社区建设体系。大力开发应急特服型和拾遗补漏型社区便民服务项目,加快食品、日用品、药品以及代办、洗理、维修、物资回收等小型商业经营服务网点建设,合理调整和改造社区农贸市场。

四、实施工程

(一)服务业规划实施工程。在科学编制服务业“十二五”总体规划、重点行业子规划的基础上,认真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将规划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和市级有关部门,以规划来引导、促进全市服务业的发展。

(二)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工程。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根据城市定位,重点培育商务商贸集聚区、现代物流基地(园区)、总部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型专业市场群、供应链服务基地等六种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省、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三)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工程。按照“筹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建立“十二五”服务业重点项目库,阶段性向全社会明示产业导向,并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工作责任制。加强项目计划实施的督查和检查,对在建项目,要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促使项目早竣工、早营运;对拟建项目,要做好沟通、衔接和协调、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在立项、报批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对列为我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事项,在年初排出计划,实行“一事一议”,予以重点扶持。争取将更多的项目列入省重点,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指标和资金支持。

(四)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加强管理和跟踪服务。鼓励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在每个行业中选择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具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每年开展服务业重点企业、十大优秀企业家等评选活动,组织召开全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座谈会,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省、市服务业重点企业。

(五)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逐步形成以示范项目为带动的服务业标准化推广体系,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国家、省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品牌培育方案,鼓励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名牌、知名商标和老字号的评选,力争每年新增市级以上服务品牌1个以上。加快服务业企业上市进程,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良好、有上市意愿的服务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争取实现服务业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六)服务业经营试点工程。积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每年在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农业旅游等重点新兴行业中选择一批前景好的企业进行经营试点,以点带面,促进全行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他们在服务业品牌创建、标准制定、典型宣传、咨询评价、前期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

(七)服务业统计强化工程。不断创新统计方法,完善统计渠道,建立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信息共享的服务业统计体系,积极开展个体单位转企业工作,以准确反映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规模。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合作,对涉及全市的重要统计数据,先报送市统计局逻辑审核后,再由各部门按要求做好上报工作。完善服务业发展形势监测分析制度,及时了解掌握服务业运行发展情况,引导和促进服务业协调发展。

(八)服务业人才建设工程。加快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引进服务领域专业人才到我市创业发展。对我市服务业发展所需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来我市创业。每年从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100万元,组织部分服务业重点企业负责人、服务业行业协会负责人和从事服务业工作的各级干部有针对性地赴国外学习考察和进行国内短期培训学习,开拓企业家视野和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牢固树立“服务业兴市”战略意识,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的重要抓手,像重视招商引资、抓工业经济一样抓服务业发展。大力宣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重工轻商”的观念,努力营造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浓烈氛围。进一步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工作网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齐心协力共抓服务业发展的格局。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全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充分发挥市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议事协调作用,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探索建立服务业月度协调例会制度,加强部门协调和沟通,及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事宜。各镇(街道)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分管领导,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市镇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市三产办更名为市现代服务业办公室,加强其综合协调职能,具体负责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推进工作。强化服务业考评机制,修改完善《服务业工作任务考核办法》,逐步提高服务业发展在各镇(街道)、服务业职能部门年度考核目标管理体系中的比重,探索建立与目标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

(三)完善政策,全力扶持。结合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文件,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吸收省、各兄弟县市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根据实际,进一步修改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重点行业提升方面,重点扶持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休闲旅游、专业市场、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汽车4S店、农家乐、广告、房地产等行业发展。在重点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工业厂房兴办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楼宇经济等平台建设。在重点项目推进方面,对列为我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事项,实行“一事一议”,予以重点扶持;对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内行业前十强的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服务业项目,其土地使用权出让起始价按评估价格实行公开挂牌出让。在重点企业培育方面,鼓励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上市、品牌建设,积极推广服务业标准化等各类经营试点工作,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同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努力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市财政从2011年开始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并逐步建立增长机制。

上一篇:渔业安全整治指导方案 下一篇:社保局工作总结与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