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与方法

时间:2022-06-19 01:22:55

略论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与方法

[摘 要] 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当前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每年约有数十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基层的机会。通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大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枯燥无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重要途径。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

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将这些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以适应今后临床工作的需要。同时,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都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虽然很多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针对此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的方法

1、建立高效协调的长效机制

学校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相结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须环节,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是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一种模式,也是该模式的根本所在。但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远不止于此。一般认为,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我们认为建立长效机制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体系。

2、丰富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增强创新的理论基础

将现有的大学生校外教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生产实践教育等基地的作用,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还应该主动和工厂、农村、社区等场所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环保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必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同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并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的一项依据。高校还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丰富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理论水平,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高科技产品推广等形式,逐步使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3、聘请专业指导人员,指导实践活动的实施

许多高校内的教师多以研究型和授课型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经历。因此,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的课外指导老师,辅助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反馈机制,运用校内外多元化教师指导方式,培养出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4、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社会实践不仅要靠教育部门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应大力发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当地社区街道等相关单位联系起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和巩固好社会实践基地。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支持帮助,达到“双向服务、合作共赢”的局面,使之既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奉献智慧、锻炼成才,又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

上一篇: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幸福感研究 下一篇:大冶市2004-农村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