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成年人先天性左下肢多肢畸形(臀肢)诊治1例

时间:2022-06-19 07:56:24

【摘要】目的:探讨罕见先天性下肢多肢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结合分析1例我院罕见先天性左下肢多肢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相关文献复习,总结罕见先天性左下肢多肢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通过病史、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患者最终确诊,术后康复良好,未见复发。结论:透彻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规范体检是术前正确诊断的基础,结合影像学资料周密制定手术方案、术中小心探查、细心操作是彻底切除的保证。

【关键词】下肢;多肢畸形;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3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16-0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修复外科于2011年9月16日至2011年10月20日收治1例罕见先天性左下肢多肢畸形患者,经手术彻底切除治疗后患者康复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5岁,因“发现左臀部肿物20余年”于2011年9月16日入院。患者1岁时便由家人发现左臀部有一指头大小肿物,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臀部肿物”,于当地医院行左臀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情况不详。术后患者及家属均认为已切除未予深入追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现双侧臀部不对称,左臀部比右臀部大,成年后随发育更为明显,有轻度胀痛,坐位时尤为明显,双下肢运动、感觉无受限,一直未予诊治。2011年胀痛加剧,自感向后伸腿时受限,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行X光检查示:左骶髂关节下方见3*7.2cm骨块影,拟先天性变异。诊断为:左骶髂关节先天性畸形。当地医院考虑手术难度大而转诊我科。

1.2诊断:患者入院体检发现肿物为条形,质地硬,基地固定,大小约10*8*3cm3,追问家族史,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但有多指畸形亲人。CT检查回报示左骶骨左后外方可见延续性骨质影,长度10.8cm,局部与骶骨相连,考虑先天性骨畸形。左骶骨中部可见1.5cm直径致密影,考虑为骨岛。结合患者家族史、幼年手术史、临床体检和辅助检查,诊断为:先天性下肢多肢畸形。初步制定手术方案为:左下肢多余肢体切除,探查范围包括髂骨及骶骨左侧。

1.3手术方法:俯卧位,全麻后常规消毒铺巾。沿多余肢体走形常规切开皮肤、皮下,分离脂肪层后见骨质,用骨膜剥离子显露骨质全貌,发现多余肢体长约10cm,呈锥形,基底部与骶骨、髂骨均有相连,以与髂骨相连为主,基底宽度约6cm,尖端约3cm。以骨膜剥离子彻底剥离骨膜,用骨凿沿多余骨与正常骨组织分界处彻底凿除多余肢体,确认基底部无多余肢体骨质残余。同时切除臀部多余脂肪组织,恢复左臀部正常外观,确认其与右臀部基本对称。创面以结扎及电凝止血后,见骨面仍有轻度渗血,电凝止血不佳,以骨蜡覆盖渗血面,填入可及邦2块以进一步止血,留置1条8号脑室引流管接负压瓶。常规缝合皮下、皮肤,优力舒与棉垫加压包扎。术毕。

1.4术后处理:术后应用止血药物应用及心电、血氧监测,急查血常规、生化。术后第1天患者引流量为370ml,查血红蛋白90g/L。予红细胞悬液输注4u后升至108g/L。 第2天、第3天各引出暗红色液体200ml、100ml,此后10天均在50ml左右,适当予补液等治疗。术后16天拆线,术后23天引流量为20ml,淡黄色,予拔除引流管后出院。

2 结果

随访至今患者无诉左下肢疼痛、肿胀等不适,运动自如,切口愈合良好,多肢无复发征兆。

3讨论

3.1多下肢畸形概述 先天性多下肢畸形病例极为少见,多为并存多种畸形的胎儿,大多数未能存活至出生,能成活者十分罕见,国内外均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国内曾报于1994年、1993年、2002年共报道存活者3例,均为新生儿,国内罕见有成年人多下肢畸形的报道。目前也缺乏权威、完整的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案。关于此病发病的机制尚无统一意见,有学者认为是由于 “遗传基因”缺损所致先天性畸形[1]。梁全保通过1例多指、多趾、多下肢畸形患儿的家系分析认为其属于X-连锁隐形遗传[2]。本例家族中无相同疾病,但有多指畸形。目前倾向于认为多肢畸形系一种不等连体双胎,是由于单卵双胎发育紊乱所致,多余肢体不仅营养全由寄生主供应,其他内脏器官也可能有重复畸形或直接连通[3]。治疗上手术彻底切除治疗是唯一能治愈的办法。术前必须详细了解其附属部位连接情况,查明有无内脏器官重复与连通,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例患者术前行盆腔CT三维重建及经阴道彩超检查,排除了肠道畸形、生殖系统畸形的情况。此类单纯性多肢畸形而无重要器官重复畸形与连通者手术难度不高,疗效亦好,如与重要器官重复与相通者,应当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另外,患儿除多肢体外,常伴有其他畸形及错构瘤样结构,文献报道中患儿可合并畸胎瘤、多指、多趾等[3],术前应作全面系统的检查,其中X线检查极其重要。

3.2本例畸形的诊治体会:笔者总结本例患者诊治的经验如下:(1)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本例临床特点是自幼发现肿物,切除术后仍感不适,随年龄逐渐增大,有轻度胀痛。有多指畸形家族史。体查见左右臀部不对称,触及骨感坚硬肿块,难移动,有轻度运动受限,无明显肢体运动、感觉障碍。该病具有隐匿性,本例患者幼儿时曾行手术治疗,但并未发现真正病因,可能原因是: 1)婴幼儿解剖结构不如成年人典型,不容易识别。2)专科医生容易忽略深部病变,往往满足于体表肿物切除,对基底探查不彻底,病理观察及报告追踪不完善。3)对本病认识不足,掌握及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临床上自幼发现不明原因皮下肢体肿物,表观皮肤无异常表现,切除后复发,质地似骨质坚硬难以推动者,应想到本病可能,如家族中有多指或多肢体畸形,可进一步支持诊断。通过详细、规范的临床病史询问,结合影像学如X光、CT三维重建等的帮助,可以准确诊断本病。(2)术前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考虑该多肢体畸形与骶骨、髂骨均有联系,方案中探查范围包括整个左边骶骨和髂骨。术中切除其于髂骨联系后发现外形已明显改善,但探查骶骨左侧面仍发现有残余骨块与骶骨左侧面相连,再次予凿除。(3)术后注意监测。本病例术中结扎、电凝止血后发现骨面仍有轻度渗血,难以电凝及结扎,予骨蜡覆盖,可及邦填塞进一步粘合止血,术后放置引流。术后患者仍出现引流较多,头3天引流总量达到700ml左右。术后患者出现引流较多可能与大量脂肪液化、骨面持续渗血渗液有关,今后值得注意。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人物素材“国内预告片第一人”“花瓶”多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