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代网络动画的叙事特点

时间:2022-06-19 03:41:30

探析当代网络动画的叙事特点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逐渐与网络紧密结合,一些基于网络平台的艺术形式逐渐取代传统的方式,其中网络动画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随着网络媒体的盛行,网络动画成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风靡整个动画领域。以Flash为代表的动漫作品除了综合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网络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以外在叙事风格与结构、镜头语言等方面形成独特的艺术内涵。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叙事现象为切入点,探析当今网络语境下动画新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网络动画;叙事;艺术表现;Flas

正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我们正在进入图形图像时代”进行得如火如荼,新媒体一夜之间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途径。人们在人文艺术的“平民化”体验中兴奋不已。

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更加平等、随意和更具有影响力的话语表达平台。由于网络的特质具备个人表达在技术层面上让全世界人了解的能力,这就催生了利用电脑技术创作、传播、交互多媒体艺术的可能性和吸引力,使各种形式的网络动画艺术通过互动性的叙事手段和个性化的叙事风格被大量地创作出来,充溢着网络中的各个角落,造就了充满生机和前途,同时又不乏争议的文化现象。与此相应的动画价值观念、艺术追求、文化属性随之发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从而对动漫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动画的创新发展

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媒介的融合与互动,为艺术结构的变更和新兴产业的开发培育全新的生存土壤。在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随着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多媒体艺术创作平台所特有的媒体整合功能一步步引导着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展到受众群体中,以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基于这种背景下,动画利用丰富的载体和广泛的传播途径,从单一形式发展到多种形式的融合,从封闭的文化演变成社会性的文化。由此,网络动画就孕育而生,开始彰显无可代替的优势。与此同时,在制作技术方面催生出了更为新颖和操作简单的软件,从而降低成本,利用资源。由最初的只限于网页方面的特效和装饰功能,发展到对生动的故事表述和原创的网络视频小品,网络动画发挥它本身的动画艺术特性,甚至还集合社会时尚界的潮流信息作为创作元素,

正是这样,网络动画从出生到成长,它所处的环境和先天特点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特质:以高科技作为物质载体——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多样性和活跃性;具有商品价值。而形象化、休闲化、时尚化、亲民化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艺术形态,网络动画的迅速发展,说明了时代的变迁造就了更加流行和易于识别的艺术形式。它以其良好的交互性、大众化的语境吸引着更多人参与其中,这对传统艺术的发展看似是个挑战,实际也给传统艺术提供了机遇。现在很多电视节目,电影、MTV等都被制作成以flas为主的动漫作品传播在网络上,把人物和故事情节用夸张的动画形象制作出来,形成网络动画角色,使其娱乐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表现手法更具有时代性,功能性和高收视率。

二、网络动画叙事的特点

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支,动漫艺术与电影艺术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则。叙事作为故事的陈述方式在影视作品中起了核心作用,网络动画自然也不例外。它的叙事手法和风格相对其他类型的主流商业动画片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艺术手段都是围绕着叙事相对作用而产生意义的。

网络动画作品则更注重强调张扬个性的独创性和极致化,这才能达到创作者自我表达的需要。网络动画的创作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度大,形式各异,艺术语言和规律很难一概而论。在作品的叙事方面,传统动画的叙事性不论创作之初的动画剧本,还是最终的动画作品,大部分展现出强烈的文学叙事性,强调文本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着重具体表达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相比之下网络动画更倾向于追求叙述内容与叙述节奏的方式技巧上的突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强调观念的表达,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多元化。例如:网络动画《我叫MT》就说明了这点。创作中,压缩故事情节的时间和空间,使内容更为简洁明快,增加了段落的节奏感和戏剧张力。除此之外,还利用蒙太奇的叙事手法进行画面的重组和切割,达到扩展时空的效果,从而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或动作,从而渲染气氛和情绪。网络动画的故事讲述往往围绕一个单纯但有力的矛盾展开,其结构并不像一般传统动画片那样起承转合,娓娓道来,而是突出强化情节中高潮和结局部分,直观和形象的进行展示。这样会让中心情节更为集中和鲜明,所产生的爆发力也会更强,快速将观众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吸引住。这样集中多种技术手段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集体创作,使个性化叙事的风格影响超越了以往在任何一个艺术形态中所发挥的作用,培养了迅速造就所谓“经典”的能力。

除了叙事手法注重个性化之外,互动性也成为网络动画叙事的一大特征。网络动画根植于网络依存于网络,而且只有在与欣赏者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完成的艺术表现。这种网络艺术强化欣赏者与作品,欣赏者之间通过作品实现的互动关系。因此,受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身份的转变。网络动画以动画的思维模式来展开剧情构思,使叙事文本具有了不确定性或“多文本化”的非线性叙事特征,并由此导致了叙事维度上也有所转变。当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参与评论和传播,故事文本也随着这种选择进行再次创作的发展、进化、形成系列甚至是被淘汰。此外,观众还可以选择播放动画的不同片断、可以移动动画中的角色,故事内容也因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局,这是传统艺术所无法想象和做到的。例如皮三的Flas《连环梦》,它是一个典型的网络互动作品,其内容亦如作品播放按钮的文案所描述的:“每个地方都可能是入口,每个地方都可能是陷阱,每个地方都可能像梦境般让你绕来绕去。”欣赏者点击不同的按钮就会欣赏到不同的叙事情节,得到不同的结局。作品的情节就像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使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想法畅游其间,享受视听的愉悦和互动带来的新鲜。这种叙事手段除了具有传统动画的时间延续性,同时还在叙事结构上形成了多个分支的结构,同时也要求制作者多维度的思维。

三、形成网络动画叙事的根源

结合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分析网络动画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叙事的特点,其根源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字化时代下娱乐意识的高扬。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07%,同比增长545%。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了706%。《报告》指出: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内容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网民的使用率达到815%,不仅高于整体网民,也高于青少年网民772%的平均水平。可见青少年逐渐成为网民的主体,并且具有独特个性和流行时尚的娱乐内容恰到好处地符合青少年的身心需求,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自觉地进行文化选择,并通过认同和接受这些新元素达到张扬个性,自我娱乐,宣泄内心情感的目的。因此,面对这样发展形势,艺术创作无法再复制传统的表现模式,故个性化和互动性的作品在网络上发展和壮大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当形式和方法愈来愈呈现出一种逆向于社会轴心时,承载这些特点的网络现象开始形成一种趋势并引领着新的发展方向。因此,这种趋势对网络动画的发展产生影响,并成为其叙事转变的根源之一。

2竞争下产生的商业价值。网民的比较和评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作品的创作。经过网友们的评判和传播,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作品成为被集体认同记忆的符号,而水平低劣的作品则随着点击率的衰退消失在观众视线中。经过这样的过程,具有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叙事作品就承载了大众的记忆,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被传播保存和继续演绎。这一系列的过程使网络动画不知不觉附带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广告效应,蕴含着的巨大商机。这对任何一个商家来说都具有巨大诱惑,促使商家投入资本参与创作,最后开发成衍生品。网络动画由最初的个体分散型的爱好者转向现在密集型的公司或团体,并形成有计划、有步骤、有时效、有规模的运作流程。创作出的作品不断更新主题和数量,最新、最快和最具艺术特性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运作,电视、广播和手机短信等媒体也运用自身的方式参与到宣传、传播和交互的过程中,使网络动画有了更加广阔的接受空间和更大的接受人群。例如:曾在网络流行的flas《小破孩》就是典型的案例。

3多文化的强力冲击。中国动画在自己的市场中见证了美国动画的高科技,领略了日本漫画的独特魅力,体会了韩国网络游戏的一席之地,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强有力地冲击本土文化,引领着世界动漫的潮流。作为动漫领域的一个分支,对这种强势的潮流网络动画的发展同样也受其影响。在网络世界中,文化的生产、表达与需求,消费主体的多层次,各类网络行为的自由多样,信息海量与变更的迅疾等,都使得网络文化具有极其多元化的特性。它以互联网为载体,将网络汇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来参与,可以多种渠道接受信息,并且也可以对同一文化成果产生不同的评价与认识。这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参与氛围。由此直接造成了文化参与者的角色淡化,个性主义日益彰显,注重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同时也滋长了强大的享乐主义和感官主义。可见,网络动画的艺术创作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从叙事的结构、风格到人物的角色塑造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都趋向于这个方向的发展。久而久之,网络文化呈现出多面百态的效果。

四、结语

从发展的角度看,网络动画面对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叙事语言方面不同于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叙事风格日益成熟,发展趋势不再拘泥于传统模式,而更倾向于自身特性的发展,再加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补偿,给个体带来了崭新的、广阔的展现空间,便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方式。同时,网络动画也遇到了诸多争议:三俗内容的蔓延,荒诞另类的视觉,道德颠覆的传播,等等,这些都折射出整个社会出现的浮躁功利的心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网络动画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允许它进行实验的尝试,为传统的艺术门类和表现找出更适合当代节奏的接受方式,带动艺术创作的活跃。同时,我们也要认清现实,对于网络动画出现的现象进行正确接受并加以研究和解读,去寻求它与青少年动漫的结合点作为引导和支持,以求其向更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名章.网络传播中恶搞行为的解读与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9).

[2] 徐慧.80后成为动漫广告消费主力[EB/OL]..

[3] 周涛.国内外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J].科教文汇,2008(04).

[作者简介] 马莹莹(1985—),女,河南郑州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动画。

上一篇:浅析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河湟文化背景下青海省东部旅游资源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