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合题意 情蕴深长

时间:2022-06-18 09:39:05

真题回放

阿尔卑斯山的一条路旁竖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很多时候,当我们朝着远方的目标一路奔跑时,常常会错过许多不该错过的风景,况且,如果你有一双慧眼,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异水?

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选自2013年江苏常州中考语文卷】

写作导航

一是审题求严,理解“风景”。思考提示语中“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异水”一句便知,文题中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又暗示了其具有引申义:生活中的某一个感人的镜头、片断,乃至“主旋律”以外的种种画面。“错过”在字典中的释义为“失去了时机和对象”,这种“时机和对象”一般指主观上可以抓住但又未能抓住的东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忽略、不顾、熟视无睹”等。世间有什么“不该错过”的风景呢?不言而喻,那“不该错过”的风景是有价值,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亲情友情人间情”的体验和感受,“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注和体察,都可以成为丰富心灵、滋养精神的风景。

二是选材求新,紧扣“风景”。所谓“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道题取材范围很广泛。考生应围绕“风景”二字,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来选材,即从个人成长的历程与个人生活的空间(家庭、学校、社会)来梳理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可从经验、教训、哲思等方面来选取最为典型的素材。考生可以如此立意:人生中有许许多多不经意的美丽风景,我们应善于观察和感悟,处处留意,千万不要错过那些不该错过的动人风景。此外,还要从错过的风景中汲取经验,千万不要再错过。

三是结构求巧,表现“风景”。写作此文,考生应紧扣“不该错过”一词来构思行文,最好以文题为线,纵向推进,层层深入,生动地展现自我的心路历程,曲折地表现出某个“风景”镌刻在心、触动情思、引发思考的过程。具体行文时,或用倒叙开篇,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采用对比的手法,引人入胜;或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展现出来,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总之,一定要把“不该错过”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会与众不同,才会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原文展示

不该错过的风景

常州一考生

“啊,终于解放了!”伴着阵阵欢呼声,同学们从教室一拥而出。

“终于熬到星期天了!”我和同学们欢呼着,欢快地走出了校门。(开头累赘,不够简洁。)

到达爸爸厂里时,天已黑了,爸爸也已回家了。唉,都怪我贪玩来晚了!我来到公路边,昏黄的路灯给夜色添了一丝阴冷。好不容易来了辆车,我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般一下子跳了上去。

我漫不经心地扫视着车厢里的每一个人,有几个人戴着墨镜,有个打扮时尚的大姐姐,还有几个人的目光闪烁不定。车上全是年轻人——这是我的大脑发出的第一个信号。我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妈妈的话立即在耳边回响:“现在社会太乱,坏人多,出门在外千万要小心……”“小姑娘,坐这吧,今天我当回雷锋,照顾一下祖国的花朵。”我疑惑地回过头,目光正好和说话人那“奸诈”的目光相接,不禁打了个寒战。这人尖嘴尖脸、流里流气的样子使我想起了新闻报道里的拐卖儿童集团的头目。出于礼貌,我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便坐了下来,心里却想: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对车上几个年轻人“流里流气”的描写过于夸张,可适当“降温”。)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的腿便被书包压得有些麻了,于是我活动了一下双腿。这时,一个着装很酷的年轻男子说:“让我帮你提书包吧。”(根据此人的特点可扩展这句话的内容,为后文“抖包袱”埋下伏笔。)我看了看他,紧张得心怦怦直跳,忙说:“不用了,我自己拿着就行了。”说完便低下了头。他一定是想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拿点什么东西,我这样想着。

我只想快点儿到站,早点逃离这辆车,因为这伙人我咋看咋像贩卖儿童的同伙!连戴着太阳眼镜的司机也形迹可疑,他左顾右盼,车开得飞快,有时到站了还不停车。不行,我得沉住气,如果一会儿到了站,司机不停车,我就打开车窗跳下去!如果真的被他们卖了,我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了……不行,我得赶快逃出去,不能让大家为我担心。我这样想着,甚至连冲刺的架势都摆好了。(此段无需花太多笔墨描写“我”的恐惧心理,可酌情删减。)

这时,一个年轻人由前往后走,一个由后往前走。他们边走还边扫视着我,我心里一惊,不好,他们一定是想先下手为强!我赶忙把书包举起来,想等他们一靠近,就打开车窗跳出去。恰在这时,司机问我:“你到哪儿下车?”“我下一站就下。”他一定是看到我想逃跑,所以先来个缓兵之计,我心想。(此句纯属多余之笔,应删去。)

我往身后看了一眼,那个戴墨镜的年轻男子好像给对方使了一个眼色,我立刻意识到他们在对“暗号”。他们一前一后向我走来,我似乎看到他们墨镜后面那双瞪得通红的眼,不由得缩着身子向里面挪了挪,手也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旁边那位打扮时尚的大姐姐问:“小姑娘,你怎么了?”这时,那个年轻人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猛然间发现车到站了,便急忙拿起书包喊:“快,快停车!”车门一开,我便飞也似的逃出这辆“匪车”。后边传来了轻柔的声音:“小姑娘,慢点……”

目送远去的车影,我在风中伫立了许久……忽然间,我感到鼻子酸酸的!“人不可貌相!不要把别人都想得太坏了,世上还是好人多。”我的耳畔回荡着一个声音。(此段内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从前文看不出“人不可貌相”这一特点。建议要增加车上的年轻人做好人好事的内容。)

“是啊……”我不由自主地喃喃应着。(通篇没有点题的句子,尤其应在篇末加上点题句。)

门诊手术

这篇考场作文语言较通顺,描写了“我”亲历的一件杯弓蛇影的事,从车厢内几个年轻人的外貌、语言、神态的描写,到“我”紧张、害怕的心理描写,都较为细致。特别是表现“我”的幼稚心理及行为的描写,也较为真实。但文章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一、通篇没有点题的句子,使文章进入了偏题、跑题的误区。二、有不少冗余的内容。譬如开头、中间的一些心理描写,可以删减。三、对几个年轻人的描写,特别是表现其“流里流气”的描写过多,这就给后文表现中心主旨带来了困难。四、结语闪烁不定,含糊其词,未能点明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没有对那些年轻人进行具体论述,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了了之。针对上述毛病,建议这样动一动“手术”:将文中冗余的部分删去;对车上的年轻人的外貌和语言描写进行修改,使之适当、适度,为后来“我”对他们印象的改变留下余地;文末的描写要改得更具体细致些,只有突出文章中心,表达通畅,文章读来才有启迪意义。

升格作文

不该错过的风景

常州一考生

“终于熬到星期天了!”我和同学们欢呼着走出了校门,奔向老爸的工厂。

我到达工厂时天完全黑了,老爸也已经回家了。我走到公路边,昏黄的路灯给夜色添了一丝阴冷。好不容易来了一辆公共汽车,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一下子蹿上了车。

借着车内暗暗的微光我扫视着车厢,呵,那“风景”真是吓人:几个戴着墨镜的男子,一个打扮时尚的大姐姐,其余人的目光闪烁不定。车上全是年轻人——这是我的大脑发出的第一个信号。我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妈妈的话立刻在耳边回响:“现在社会太乱,坏人多,出门在外,千万要小心一些流里流气的小青年……”“小姑娘,坐这儿吧,今天我当回雷锋,照顾一下祖国的花朵。”我一惊,疑惑地回过头,目光正好和说话人的目光相接,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个人长得尖嘴猴腮的,那目光中分明透出几分“奸诈”,他的样子使我想起了新闻报道里的拐卖儿童集团的头目。我强装笑脸说了声“谢谢”,便坐了下来,心里却想: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过了一会儿,我的腿便被书包压得有些麻了,于是不自觉地活动了一下双腿。这时,一个模样很酷的年轻人对我说:“哎,我帮你把书包放到上面,我站在这儿帮你看着,没人会动你的书包的。”我看了看他,紧张极了,心怦怦直跳,忙说:“不用了,我自己拿着就行了。”说完便慌张地低下了头。他一定是想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拿点什么东西,于是,我把书包抱得更紧了。

这时的我只想快点儿到站,早点逃离这辆危机重重的车,因为这伙人我咋看咋像贩卖儿童的同伙!就连戴着太阳镜的司机也形迹可疑,天都黑了,他怎么还戴着太阳镜?并且他左顾右盼的,把车开得飞快,有时到站了也不停车。不行,我得想个脱身的妙计。我的后背由于紧张害怕而冒出冷汗来。

这时,一个年轻人由前往后走,另一个由后往前走。我感觉到他们边走还边扫视着我,我心里一惊,不好,他们一定是想先下手为强!我赶忙把书包举起来,想等他们一靠近,就打碎玻璃从窗口跳出去。恰在这时,司机问我:“你到哪儿下车?”“我……我下一站就下车!”

我不由自主地往身后望望,他们正一前一后向我这个方向走来,我似乎看到他们墨镜后面那双瞪得通红的眼,不由得缩着身子向里面挪了挪,手也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旁边那位穿着时尚的大姐姐忙问:“小姑娘,你怎么了?”这时,那两个年轻人不动声色地走到了我的面前,齐齐把手伸向车架,好像要对我形成围攻之势。我猛地站起来,手提书包大喊:“快,快停车!”门一开,我便飞也似的逃出了这辆“匪车”。

无可奈何,我只能顺着车行的方向步行回家,好在离家也就两三千米了。路灯昏黄的光稍稍壮着我的胆子。忽然,身后不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我一惊,回头一看,发现一丛人影。我吓得愣在原地。人影越来越近了,我才发现是两个年轻人肩扛着大包小包,手挽着一位矮小的老大爷慢慢地走着,只听老大爷连声道谢:“要不是遇上你们,今天我真不知道怎么回家呢!唉,我儿子说好来接我的,结果连个影子也不见。”其中的一个年轻人说:“老大爷,您要是遇不上我们,也会有别人帮您的!”啊,这不正是刚才车上的那两个“流里流气”的年轻人吗?

我恍然大悟:他们刚才把手伸向车架,原来是要替这位老大爷取行李呀!

我不禁愣住了。

一阵喧闹后,老大爷的家人接走了他,两个小伙子哼着流行歌曲飘然而去,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内疚、自责与思索。

呵,不该错过的风景……

升格小结

升格文与原文相比,给人留下的印象大有不同,主要表现有:一是立意深刻,中心突出。文末“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内疚、自责与思索”和“呵,不该错过的风景”两句,在点明题旨、启人深思的同时,又升华了文章主旨。二是运用抑扬法,在大起大落中兴波澜。开篇描写“风景”吓人的场面,这是一“抑”,同时也点明了主题;年轻人想帮“我”拿书包的场景,这是二“抑”;两个年轻人把手伸向车架,对“我”形成围攻之势的描写,这是三“抑”。文末写两个小伙子夜送老大爷的细节,真实、自然,这是扬。先抑后扬,前后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通过鲜明对比,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三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心态变化的过程,有助于凸显“我”对“不该错过的风景”的认识与感悟。另外,恰当而生动的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年轻人的特点,也暗示了“风景”的“不该错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百变王祖蓝:还好我不是“高富帅” 下一篇:我要和你一起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