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的效力作用与市场规范

时间:2022-06-18 08:49:03

公证的效力作用与市场规范

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公证在市场经济中的效力与作用如何,怎样发挥公证在市场经济中的效力与作用,是市场经济的倡导者和依法参与者不能不思考或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一、公证的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第218条的规定,公证书具有以下三种效力。

(一)证据效力。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的证据足以公证证明的除外。

(二)强制执行的效力。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但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除外。

(三)法律要件效力。公证的法律要件效力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公证证明成为某些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时,对当事人产生的约束力。即不办公证该行为就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公证的法律要件效力产生的条件是:(1)法律规定某项法律行为必须办理公证后,才具有法律效力;(2)双方当事人的约定某项法律行为必须办理公证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公证的效力是由法律赋予的,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这一点,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德、日等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中表现尤甚。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仅在程序法中注意完善公证规制,而且在民事经济法律中极力强调公证的地位。大陆法系国家及拉丁国际公证联盟成员国以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及公证法和公证人法详细规定公证人的权利、义务,公证文书的效力和公证服务范围,对国家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资本主义各国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稳定的财产制度,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大工业为基础的统一的自由贸易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民法典的体系尚待完善,《民法通则》和一些实体法规对公证内容规定较少,且力度不够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对公证的效力规定的力度较大,且体现了我国强化公证制度的立法意图。如该法第67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公证证明的除外。”这里所规定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且具有证据效力。再如该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据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作了相应规定:“……2、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下列生效法律文书……(4)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关于追偿债款、物品的债权文书。”据此,不难看出,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公证书特殊效力-强制执行效力,是公证文书区别于其他证书的显著特征。

二、公证的作用

公证对规范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宣传咨询作用。规范的市场经济活动,离不开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而完善的法制得以有效的贯彻实行,其前提又是系统而有效的法制宣传和咨询。公证员凭借自身掌握的系统地法律知识和对市场比较熟悉等优越条件,细致地、不厌其烦的向公民开展法制宣传和咨询,使公民具体地而不是一般地,形象地而不是抽象地接受和掌握法律知识,潜移默化、细雨润物,收到较好效果。如一些实力较强的公证处重视法制宣传和咨询工作,有计划地印制《法律法规汇编》,印制法规宣传资料,向公民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宣传法律和公证业务。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法入户、送法上门、送法入眼、入耳、入脑的工作,使公民尝到了学法用法的甜头;还通过以案说法、以证说法的形式,回味不懂法、不学法的苦楚。以身处法律服务一线的公证处为单位开展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因其主体既懂法,又知情,针对不同对象宣讲法律知识,入情入理,易为群众接受。

第二、预防纠纷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初期,由于市场主体的自律机制尚不健全,法律对市场的滞后性决定了市场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法人或自然人都缺乏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因此,社会、市场乃至法人、社会各种经济组织或自然人,都需要确定较为稳定的法律规范和市场机制,来调整市场主体或要素之间的各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尚不发达,除了作为对象的刑事犯罪由刑法调整,大量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文书需经公证,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坚持公证程序,就能有效地防止民事纠纷的发生,既使出现纠纷,也容易解决。这是因为,经过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事实或有法律意义的文书,都是真实的、合法的,事实程序比较清楚,权利义务比较明确,双方当事人是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以合同契约公证文 书记载了这些过程,这将被视为双方当事人的自律凭证,完整地保存在公证处。凡有自律意识的当事人双方完全可以凭此预防纠纷的发生。退一步讲既使一旦发生纠纷,仲裁机关或审判机关无需花更多的精力或时间就可以根据公证文书作出仲裁或判决。这种对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法律文书给予证明的公证活动是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有效措施,是健全市场法制的重要基础,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第三、依法规范作用。公证以真实合法为最高原则,不真实、不合法的,无论是虚伪行为虚伪文书或捏造事实,在公证原则面前不能通过,欺诈行为更是不能过关。试想,如果在市场主体或要素之间多几道象公证这样视真实合法为生命的监督程序,制假、造假、卖假、贩假的行为是不是不致如此猖獗呢?假烟、假酒、假药、假汽车、假配件、假钢材、假种子,等等,是否会减少一些,甚至绝迹呢?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矣!公证的依法规范,关键在于有法可依。可惜的是,目前许多实体法尚未规定公证程序。因此,许多部门排斥公证程序,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尚具普遍性。那么,公证是如何依法规范市场主体或市场要素的呢?就一个具体的合同来说,公证所要求的,是合同主体即当事人的资格合法,合同内容即当事人约定的权利义务合法,合同的形式即当事人签约行为合法。就真实而言,公证的要求是合同内容真实,当事人签约行为真实。这种以契约制度为基础而发展壮大的公证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已兴盛数百年,业臻完善阶段。而在我国,公证制度远非市场经济一词被人们了解的多,认同的多。而就在这样有限范围内,公证仍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据业内人士统计,经公证的合同履约率可达98%以上。由此看来,公证依法规范市场有赖于三个条件:一是民法等实体法需规定公证程序;二是公民有较强的公证法律意识;三是要有一支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的公证队伍。

第四、沟通服务作用。公证的沟通服务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服务。要求公证人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指导法律事务双方当事人依法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为主体资格证明、资信情况证明以及合同协议类等公证事务即属此类。二是市场要素之间的沟通服务。要求公证人员谙熟各类标的物或流通物的制作和流通规律以及行情,以便遇到此类业务能够辨别真伪快速出证。三是对知识经济的沟通服务。如对商标、广告、专利权、著作权的公证, 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

公证的沟通主要是凭借法律赋予的权威效力和公民心目中对其形成的公信度来实现的。公证这一国家设立的专门证明机关的神圣职责本身,具有公权特征的至高无上的力量,这种公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就形成了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乃至建构民商信誉的基础。

公证的服务主要是依据法律规定对民事法律 行为、民事法律事实、有法律意义的文书行使证明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这种证明权因主动性较强,理所当然地转化为以服务的方式进行,更益于人们接受。

第五、证明监督作用。公证的证明作用主要是证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事实、有法律意义的文书的真实、合法性。是以公证书为载体,实现其服务目标的。公证的监督主要是对现场活动程序和内容的监督 .因而主要是对法律行为进行公证,现场监督公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证书对抗第三人的广泛性。二是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和活动规则的灵活性。三是现场监督公证的公开性。四是活动的阶段性与证词的即时性。五是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多为要式法律行为。现场监督公证包括招标、拍卖、开奖、股份公司创立大会、股票认购证抽签等五大类。

证据保全也属于现场公证活动,从作用上分析主要是证明亦带有监督的性质,证明的对象主要是法律事实。

公证的证明监督作用在于:通过依法对法律事实的证明活动为当事人提供证据,为预防或解决纠纷提供服务;通过对法律行为的现场监督活动,保证法律所倡导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实践中得以实行。

三、建立公证准入之市场规范

公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服务领域是极为广泛的,在民商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针对当前公证法规不够健全,公民公证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的实际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着重构建公证法律体系,建立公证准入之市场规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通过党的政策引导,提高公民特别是领导者的公证意识。由于我国受长期封建制度的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解放以后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一度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政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种经济成份应运而生,古老的公证制度焕发了生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证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领导者和市场管理者尚缺乏法制意识和公证意识,也由于公证行业受自身体制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规模和宣传力度,相当多的领导机关和市场核心与主体尚不知公证为何务,至于它的效力和作用,就更不得而知。加之多数领导者习惯了人治的传统做法,认为以言代法、权高于法做事痛快,依法办事往往会遇到阻力和障碍,凡此种种,都给公证制度的顺利推行造成了妨碍。从全局和总目标上看,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发展公证事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提倡通过党的政策引导提高公民特别是领导者的公证意识,这是因为:第一、在我国,执政党的政策是制定宪法与法律的前提和指导。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又领导人民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执政党意志的体现,也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意志的体现。第二、公证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一部分,是法律体系的基础。公证是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非诉讼措施,在民商事务中的公信力是至高无上的,是维系民商规范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等立法原则的重要措施。第三、执政党的政策较之法律在稳定性上是有区别的。法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而党的政策就有根据社情民意适当调整的灵活性。公证员在办证过程中,有法律规定的适用法律规定,法律未规定的,适用党的政策和行政法规。因此,对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或市场经济活动中涌现的诸多新事物,法律未规定的,公证应据党的政策规定予以公证。这是公证与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一致性的体现。第四、党的政策还应引导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公证法律意识和运用公证手段处理市场经济运行中非诉讼法律事务的自觉性。这是党通过宏观和微观管理手段实现对经济和社会集中统一领导的有效途径。也是摆脱日益繁重的日常工作、腾出精力抓大事的有效方法。因此,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民商事务,而公证法律手段是最轻捷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通过立法规定公证内容,完善我国民事证据证书制度。由于我国的司法制度既不同于大陆法系的 司法制度,亦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司法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对司法证明制度重视不够,作为国家证明机关的公证处发展缓慢,队伍脆弱。而在职能上又无任何机构能够替代。由于公证具有专业性强,对法律素质要求较高的特点,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改观。然而,对公证事业发展的制约,除了立法滞后,我国证出多门,导致了证据证书的混乱现象,导致了司法基础不确定的后果,证据证书的混乱现象,还给司法鉴定环节增加了困难。一方面,作为我国专门的证明机关的公证处,因无法律保障,没有稳定的业务来源,一方面证出多门导致了司法制度的基础工作-证据证书的混乱,各种证件的制假造假现象相当普遍,假文凭、假职称、假学位、假证书等充斥社会,而我们的专门机关尚缺乏有效的检验手段,不仅对我国民商信誉的确立造成消极影响,同时破坏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必须尽快重视健全司法证明制度,特别要重视公证立法。重视公证立法不仅要制定公证法,而是要建构民法、商法等实体法规,行政法、经济法等部门法规,民诉法、公证法等程序法规都须相应规定公证内容,建立完善而又健全的证据证书制度。这里,应当特别强调借鉴大陆法系及其拉丁国际公证联盟成员国的法律,尤其是借鉴他们通过立法,健全公证制度的经验,改变目前我国证出多门的混乱局面。

首先要全面重视公证法律人才的培养,建立全国统一的公证员考试录用制度。其次要统一各类证明机关的称谓,不论鉴证、见证等等,凡与民事法律证明、证据、证书有联系的,统一按公证证书加以规范。再次要建立统一的证明机构的领导体制,可建立“国家证明局”或“国家公证局”隶属于司法部领导,专司法律证明和司法鉴定职责,从而强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基础,构建牢固的司法证明制度,促进以诚实信用为原则的民商规范的建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通过行政法规,建立和倡导民商公证信誉制度。 社会主义民商信誉的规范原则是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社会主义公证制度的最高原则是真实合法,两者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公证是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属于国家公权即行政权,也是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行政法规应当规定公证内容,建立和倡导公证信誉制度,应当规定合同和契约应以公证文书作成,经过公证员作成的合同或契约,能够保证其真实性与合法性,亦能保证其按期履行,亦能保证其在履约不能时得以顺利而有效地执行。说到此,不能不论及与司法证明制度相关的财产制度、契约制度等问题。由于我国建国以来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财产制度,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这一财产制度的主要成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也适当放宽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家庭还尚未形成财产规模。以家庭为主体的财产继承、买卖、赠与、租赁等为数有限。因此,以家庭为主体的财产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通过房改取得部分房屋所有权的城镇居民占大多数,这样的群体还将房屋用来居住,还未达到通过买卖换取资本,通过租赁换取租金状况,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家庭财产多数没有形成规模。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多数农民刚刚达到温饱,而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农村家庭财产,多数也未形成规模。这就决定了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水平。由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刚刚建立的初始阶段,建立公证这样的司法证明制度为时未晚,建立诸如公证倡导的真实合法、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的民商规范和契约制度是适时有效的明智之举。

(四)在市场主体和要素之间规定公证程序。市场的核心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规范其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公证处作为诉前服务程序的机构,对企业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企业资格、资信及合同契约等等都 可公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不仅对建立有序市场有积极意义,同时对维护企业自身利益亦有好处。因而通过法律和行政规章规定对市场主体的公证内容是极其必要的。市场要素是指相对于市场主体的存在物和流通物。如人才、金融、房地产、信息等,以其人流、物流、信息流组建的专业市场,亦称要素市场。这些要素之间的搭配、协调、组合体现了社会活动的规律,体现了社会分工和依法规范的要求。公证作为法制的基础工作,参与市场要素之间的服务活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市场要素之间真实合法才能保证市场活动真实合法,才能保证市场有序竞争和发展。否则,排斥诸如公证等有效的法律规范,公序良俗就难以形成或难得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

(五)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多种手段建立公证准入之市场规范。这里所说的公证准入之市场规范实际上是由法律、行政、经济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综合治理的市场准入制度。把公证从神秘的、专业性极强、人民群众不甚了解、难于运用的殿堂放置在人民大众熟悉的市场中来。从对进入市场的主体资格公证做起,涵概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法律文书多种领域,切实起到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作用。

通过法律的手段建立公证准入之市场规范,主要是通过立法规定公证程序和内容。不仅在未来的民法典规定公证内容,而且在部门实体法里也要规定公证内容。不仅在民事诉讼法典里规定公证程序,强化公证地位,而且还要制定公证法,公证人法,明确业务范围,规定执业规则和执业纪律。

通过行政的手段建立公证准入之市场规范。主要是通过行政规章把公证作为必经程序和要件规定在市场所遵循的规则中去,无论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还是跻身市场的各种要素,必须经公证程序才能取得合法资格。把真实合法的原则落到实处,建立真正的规范的市场。

通过经济的手段建立公证准入之市场规范,就是要确立公证的价值观念。真实合法的行为、事实和文书,是由较高价值来体现的,规范的市场经济必须立足于与国际接轨,必须立足于通行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经过公证的市场主体,所获取的是进入市场的凭证,这样的凭证既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这样的主体所为的行为,形成的事实、鉴署的法律文书,都将符合市场规范,符合法律规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建立公证准入之市场规范的任务是繁重、紧迫而又艰巨的。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不妨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先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或拉丁国际公证联盟成员国运用公证制度建立市场经济规范以及运用公证手段建立家庭财产制度、继承制度、公司制度、动产和不动产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等规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证体制和市场规范,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日本优秀动漫音乐的鉴赏 下一篇:谈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