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评述

时间:2022-06-18 08:39:54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评述

【摘要】 拟对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作一个概述,然后对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经济思想作一些梳理,结合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作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 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政府干预

一、生产过剩与“凯恩斯主义”的兴盛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河。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存在着其既定的时代背景,凯恩斯主义最初起源于二十年代的英国,通过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对英国现实的切实研究,凯恩斯敏锐地认识到,社会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于1926年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书,竭力证明借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和信贷的调节,可以消除失业和生产过剩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空前的危机使“反自由放任”的凯恩斯主义学说立刻受到高度重视被当成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在世界许多国家被大胆地引入实践。凯恩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更为完整的一系列关于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与措施,整理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自己以前的思想主张结合危机中的实际作了进一步理论上的系统阐述,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他要求从根本上改造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寻求一条新的道路,既可避免社会主义,又能避免经济的彻底崩溃。

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经济思想

奥森铁律指出只有遭遇重大冲击之后一个国家才会开始真正的改革。布赖恩・斯诺登在《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总结到:自从凯恩斯发表《通论》以来,国外一大批学者对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解读就没有停止过。在这些解读当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主要的解释方法:“水流”解释法;“原教旨主义者”的阐释;修正的一般均衡分析法。“水流”解释法是凯恩斯的正统解释,创始人是希克斯、莫迪利亚尼、克莱因、萨缪尔森和汉森。在这种分析法中,IS――LM模型构成了理论化的骨架。

“原教旨主义者”的阐释认为,基于不确定性的不稳定预期的影响是凯恩斯著作的关键特征。这一派的主要人物包括乔治.沙克尔和琼.罗宾逊。受帕廷金的影响,克洛尔和莱荣霍夫德发展了一种与瓦尔拉斯路线一致的修正的一般均衡分析法,以解决在没有虚构的“拍卖者”的市场经济中必然出现的协调问题。西方学者对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创新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过程。西方学者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不断推动凯恩斯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的发展。凯恩斯主义是在经济危机中开始被重视、被实践,虽然从长远看,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开启了一个资本主义改革时代的到来,凯恩斯本人也曾多次这样声明。

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即是“有效需求理论”,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的目的,唯一的对象,就业机会必受总需求量的限制,这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时的总需求,它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有效需求是由“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与货币数量决定的,在货币供应量是既定的前提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以及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进一步引起大量失业。

凯恩斯把增加和稳定就业的希望寄于增加和稳定投资,还不能把投资完全委托私人资本家去自由放任地进行,还必须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政府来总揽。国家总揽投资势必需要大量资金,国家如何获得这笔钱?凯恩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举债支出”,即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对于如何实现就业均衡的问题,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及与之相关的通货膨胀主张的针对目标是生产过剩危机,其思想在客观上恰恰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相吻合,其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

三、凯恩斯经济学的政府干预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

金融危机卷土重来,救还是不救,这是让美国政府成为最后拯救者的最后机会,增加基础设施开支这一条措施与凯恩斯理论正好契合。在经济危机时刻,政府往往扮演以救世主的角色,力挽经济,所谓共患难,然而一段经济复苏进而转入繁荣时期,政府如若没有任何的角色转变,继续对经济指手画脚,不绝于耳的责难与非议就会接踵而来,政府不得不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所谓非富贵。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商品和服务的输出,通常包括4个成分:消费、投资、净出口及政府采购。

帕累托改善中指出了一种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即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这毕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事实中更多的应用卡尔多改善即新政策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还能够通过某种机制来补偿受损集团。在政府与私人消费的这场博弈中,博弈主体的公平性,政府角色的扮演,都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美]杰拉尔德・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上一篇: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契机 下一篇: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