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时间:2022-06-18 03:59:42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文章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北京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北京市农村大概需要转移3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北京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北京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15-03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题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否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其中一支最主要的力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北京市农村具有地域人口规模扩大,户均规模缩小,户籍结构复杂等特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那么,北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什么特点,北京何时可以完全实现人口在城乡之间的首次资源分配·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一、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农村住户常住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北京市人口数量为1622万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数量171万人,由于外来人口的涌入,15~64岁人口占比最高,达到82.7%。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7.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与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相比,北京农村地区呈现出从业人员规模扩大、产业分布趋于合理、人员构成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从全国各地区的情况来看,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学历程度的人口数量方面,共有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13个地区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北京每10万人中常住人口具有大学学历程度的有3.15万人,相当于每3人就有1个大学生,常住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扩大。

2010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3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增加值3323.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30.5亿元,增长9.1%。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353.9亿元,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13262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9%,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从经济规模上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北京是首都,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有着更强的实力和更为优越的条件。

二、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直接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根据《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指具有本市农业户籍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员。

从目前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处于农村劳动力加速进城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高峰期。研究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走向,对于探索转移农民就业的有效渠道,提高总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转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提高,而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则占工资性收入的一半以上。2006年,北京市从业人员中有191.8万人为本市户籍,占60.5%,农业户籍的从业人员有155.74万人,占81.19%,实现劳动力转移99.31万人。

由此可见,北京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采取了有利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更加合理的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进全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特点

北京市第一、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农村劳动力从转移地点看,以本地转移为主,表现为从业人员外出从业“离土不离乡”,只有1%流向市外。其中以乡外县内所占的比重最多,达到52.49%,其次是县外市内,占46.46%。而外省所占的比重仅为1.01%。

从转移的产业分布看,以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居多。2010年转移到第二产业劳动力为35.34万人,比重35.5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为63.97万人,比重64.41%。据分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劳动力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二)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化层次特点

从两次农普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转移劳动力中仍然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北京市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总量在两次农普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50.70%和59.08。然而,与1999年相比,2009年北京市转移的劳动力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比重在上升。其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重比十年前提高23.58%;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所占比重比十年前提高7.76%。

(三)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年龄与性别特点

年龄与性别这两个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前中国农村就业类型的性别分布与就业结构的年龄分布。

上一篇:孙志刚:让每个家庭不会因病而致贫返贫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