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理念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2-06-18 12:08:29

精细化理念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 要: 精细化管理理念从企业逐步渗透到高校,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众多教学管理模式逐步由二级管理向三级管理过渡的高校来讲,实施精细化管理更为必要,需要在不断增强师生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同时,明确各项工作流程,并制定每项工作管理制度,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为保障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各类检查、督导及考核方案,以期追求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关键词: 高校教学 教学管理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但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善加利用,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多年来,我院按照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日常教学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深入研讨,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院系“精细化”管理思路和操作方法,并逐步将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落实到管理工作中。做到精在作风上、细在细微处、化在过程中,在管理作风上脚踏实地,追求精益求精;在管理环节上注重细小环节、职责分明;在管理理念上突出流程明细、服务育人。

一、营造精细化管理的氛围,培养广大师生的精细化管理意识。

实行精细化管理前提,需要创设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氛围,首先必须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得到转变,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教师和学生既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又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推行精细化管理需要师生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显然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精细化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其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初期,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行为上的不习惯,的确会给管理人员和师生增加很多工作量,“舒适度”下降,师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的情况更容易出现[1]。因此,高校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制度保障,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心悦诚服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此,我们多次召开教师会议,传达学校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精神,座谈、交流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及建议,并研讨院系精细化管理工作措施,提高了全体师生精细化管理意识,增强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制定周密的工作流程,精细管理教学全过程。

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保障。精细化教学管理不单纯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大量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工一起完成,这就要求人们要努力克服一切凭经验办事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传统思维,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组织系统等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不断的优化。首先要注意创设能够体现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能够心情舒畅地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均能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并能将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其次,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这就要求制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和流程,明细的业务工作流程能使教职工知道该项工作如何做。就日常教学而言,每学期初,院系首先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表,该计划表中注明每周院系主要工作、要求及责任人,教师能够按照院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减少了随机性;院系对每项具体工作均有明确的流程和要求,制定有详细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作品等十余项日常教学工作具体流程,增强了工作目的性,减小了盲目性。这样,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并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

三、建立考核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要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成效,必须建立精细的考核制度。精细的考核制度体现在各个管理层面,体现在可操作性,体现在奖惩分明等方面。在制度建设中,扩大激励性规章制度的比重。主张将线性评价、立体交互式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让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体现评价的民主、平等,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旨在使全校师生员工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的快乐和贡献的自豪[2]。这样考核制度才能更科学、更有效。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客观的监控、评判与调整,以有效的手段约束和激励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能够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教师业绩考核而言,我们在不断规范考核量化标准及考核方法,从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教到管理人员评教,从教学资料建设到专业建设等方面均制定了详细的管理、量化考核标准及方法。

总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从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流程等方面无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它要求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活动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工作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要求要具体,流程要优化;“细”则是指教学管理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将管理规则和要求系统化和细化,做到工作细而精,管理细而实,流程细而畅;“化”则是指教学管理作为一种过程,要将“精”、“细”的要求贯穿始终[3]。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向琳.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性化[J].四川教育,2007(06):77-79.

[2]杨显贵,张昌民.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管理精细化[J].上海管理科学,2008(2):82-85.

[3]钮锡珍.精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J].东南大学学报,2009(6):48-50.

基金项目: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2059B)。

上一篇: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初探 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