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海明的宋瓷探索与追求

时间:2022-06-18 06:05:41

律海明的宋瓷探索与追求

“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信念”“信仰”“信心”“信奉”都靠它。

“缘”

或许给有些人的感觉俗了一些,可当我们从“事物相关联”这样的哲学角度去看它时,大俗的“缘”就成了一种必然。

涉足中国古瓷收藏鉴赏近三十年的律海明,因“信”因“缘”而矢志于创建自己古瓷博物馆的故事,或可能在很深的层面为我们解开“信”“缘”之谜。

宋瓷,尤其青白瓷,是律海明的最爱。他经常说:“我对古瓷之外的话题缺少兴趣。”这话有点太绝对,只能说今天的律海明把自己为学的精力、生活的志趣更多地放到了古瓷研究上,因为上世纪毕业于首师大中文系,多年从教、现在是民革成员的他,心里的话题不可能少,心思也不可能如此简单,尽管古瓷研究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年近知天命的律海明之所以将自己的生命明里暗里交给了宋瓷研究和鉴赏,情愿把自己原本恣肆的一片心思凝结为一缕宋瓷情结,实在是一种静水微澜,就像诗人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那样,虽有阔大的胸怀,但只以恬淡的心境和语言表现出来。我们从他说的一句话里能够感受到他的“静水”之深:“简单算一下,我这辈子也就剩了一万来天了,假如活得还好的话。这一万多天能干点什么有益的事呢?研究宋瓷、鉴定古瓷真伪、创建自己的博物馆给后人,这几件事情足矣。”

“信”的源起

律海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给记者看了一张20世纪50年代身为中国地方教育官员的父亲的照片,那是他家仅存的一张老人的工作合影。那个年代他的父亲没有躲过残酷的政治运动,被打成了,最终被解职。父亲渊博的国学造诣对他的影响极深——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和父亲给他讲的中国的古人、古事,在他懵懂的意识里不知不觉地描画出了一条路,这条路,老父亲是不知道的,那时的律海明当然更不知道。这是条什么路呢?

1985年的夏天,一个同学的父亲去江西景德镇办事,律海明和这个同学被带了去。在景德镇闲逛的时候,他看到了马路边古玩地摊上的一只碗。那碗,小圈足、花口斜壁、釉色莹润。卖东西的人告诉他,这是宋代的影青碗,是青白瓷,十块钱可以买走。

小时候,律海明见过老瓷器,20世纪的老北京人家里,很多还都保持了文化气息浓郁、周正规矩的古代汉民族家居布置风格——堂屋里首,进门就能看到厚重的条案,条案前摆放着八仙桌椅。条案上大多摆放的是青花瓷一类的瓷器,瓶内插花的不多,而代之以同样做工精致的鸡毛掸子。那掸子的作用一般有二:弹去家具上的浮土和举起来吓唬淘气的小孩子。不知道小时候的律海明是不是挨过母亲鸡毛掸子的教诲,但那些插着掸子的瓷器给他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记得自己在捧着粗瓷大碗吃饭的时候,大人曾经给他讲过那些瓷瓶上的人物故事。年幼的他听这些故事时,常常有这样的幻觉——他变成了画工精细的瓷画中的小男孩。他会在听大人讲故事时不自觉地说出“真好看”。大人就会说,可要小心别打坏了瓷瓶,那是清朝、民国的。清朝有多远,民国是什么,律海明不知道,就是觉得那些瓷器比他手里吃饭用的瓷碗漂亮得多。

“信”,对任何人来说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命理归宿,古汉语解释为“不疑也,不差爽也”。仅此还嫌不够,再加上这样的注释:地气使然。律海明对古瓷的“信”差不多就是这样产生的。

1985年的景德镇之行时,20岁出头的律海明被那只碗吸引住了,他就是觉得这碗好看、精致,比他以前见过的古瓷都好看。律海明决定买下来。完全不懂做买卖的律海明开始红着脸和那人讨价还价:“8块钱行吗?”人家还挺犹豫。律海明的一只手藏在裤兜里,那里有10块钱,他想的是,剩两块钱饿不着就行,最好能得到这只碗。讨价还价之后,律海明兜里的10元钱剩了2元。钱没了,可律海明觉得自己还会到这里来,便十分热情、十分真诚地让对方留下了联系地址,卖主呢,笑笑说:“好啊,欢迎再来。”人家的语气很随便,神情也只是客气,可他却认真地回了一句:“我真的会再来!”那次他买的是一只湖田窑的青白瓷碗,据说,在现在国际市场上拍价已经达到100多万元人民币。

20岁,正是年轻人信念初成却又时常颠三倒四的时候,身在景德镇的律海明有种莫名的冲动,自儿时起家教给他隐隐埋下的那条路,此刻开始明晰起来,这条路他要走下去了。

以后他果真多次来到景德镇,但目的已经不只是买点瓷器做文化之旅那么简单,伴随着他此后再三不绝的瓷都之旅,他慢慢成长为今天的中国古瓷鉴定专家。

“缘”的初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要把自己今后一万天的生命全部交给古瓷事业,当然源于律海明对古瓷的“信”,可“理想照进现实”的幸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幸遇到的,因为“信”与“缘”毕竟不是一回事,这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就是因为有“信”无“缘”而沮丧终生。律海明命好,好就好在他不仅有“信”,而且守(坚持)“信”,终于在一个很一般的日子里,他把妻子很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买房款用来向人淘换了几件青白瓷。他说,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不用怀疑,这件事导致了夫妻间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只是律海明很会做妻子的思想工作,同为中学教师的妻子也信了他的话——这几件瓷器过不了多长时间价值就会远远超过投入。事实上至今律海明还没有出售过自己的藏品,尽管它们确实大大地升值了。

后来,律海明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藏宝人,那人的家藏之丰、藏品品相之好让他瞠目。“那简直就是一个中国古瓷精品窝。”至今他回忆起来还是会慨叹不已。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软磨硬泡,主人让他走进了这个“藏宝窝”。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律海明几乎长到了人家的家里学习鉴赏古瓷,直到有一天他以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主人,倾尽家资把一些古瓷藏品请了回来。他不愿说“买”这个字,对律海明来说,那些国宝级的古瓷精品,是千百年中国文明承继的不可多得的载体,它们是活的,充满灵气,它们内里饱含的精神如父如母,容不得一个“买”字去玷污。在律海明心里有这样一个信念:泱泱华夏,斗转星移数千年,走到今天,走向未来,我们依然能够见到的民族文明传承,除了瓷器,还有多少能够做到亘古永恒呢?既然自己已经缘分至此,则此缘即此生。

和所有的人一样,律海明也有私心,他要做一个中国古瓷文明的研究者、守护神。“那样,作为个人,我有机会‘发扬光大’一下,成为民族的一个‘好后人’,所以我不惜家资藏宝、鉴宝。”但他从未将自己所藏“据为己有”。让他这样做人的人,就是老子。律海明常常脱口而出《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律海明要毕其一生以自己的“小私”成千年民族文化传承的“大私”,而后再以“大私”的弘扬传承,聊慰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好后人”的“小私”。

那之后,饱有中国汉语言文学学养的律海明,家中中国古瓷方面的专业书籍积累便开始日日长高,直到今天垒可及屋。

律海明的妻子说,他痴迷于古瓷研究确实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微观鉴宝 志护信缘

在律海明的眼中,当代古瓷收藏、鉴赏的乱象到了需要马上解决的地步。“很多人在利用‘盛世收藏’的公众心态变着花样地骗钱,有些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暗中作假,乐了商家,乱了人心。”他这样说。

律海明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很多关于古瓷的言论,把中国古瓷研究与鉴赏搞乱了,比如,清瓷和宋瓷的关系。他认为,宋瓷最能代表中国瓷器文化,而非清瓷。他说,宋瓷结构的完美至今还无法超越,古瓷收藏的最高境界就是宋瓷收藏。他认为,由于宋瓷存世量少以及其他的原因,今天我们对宋瓷的研究在学术上还非常苍白和欠缺。现在的宋瓷研究更多关注的还是它的精品拍场价值,极少文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在这方面,反而是国外的研究比中国要系统、全面。这肇始于我们今天文化心态的浮躁。这种浮躁不仅来源于一部分人财富的增长过快,更因为直接受到了大众传媒的不良诱导。比如,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某个人几千元“捡漏”得到了一件清瓷,专家们鉴定后说“市场估价几十万元”,这样的“暴富”暗示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律海明说,瓷器方面表现出的社会文化浮躁早在明代已经出现。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出现的结果。他说,明代以后,中国瓷器大量成为人们挣钱的手段,其出口换取国际政治优势的价值,也进一步增加。此后,瓷器不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而是异化为商品,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粗制滥造、仿古造假开始泛滥,有清一代,中国瓷文化的衰落已经非常严重了。

现在,律海明的几百件藏品中,绝大部分就是宋瓷,而且,主题集中在青白瓷方面,其他藏品极少的主要原因即在此。他不想成为中国陶瓷文明的市场掮客,只想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的继承者和忠实传人。所以,古瓷文化研究、古瓷鉴定、古瓷艺术欣赏与教育,就成了今天律海明生活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和隐忍,现在他已经成为我国古瓷微观鉴定专家;宋瓷尤其青白瓷、定窑瓷,也成为了他古瓷收藏的专题。

据了解,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已经在和他协商,提供场所为他建立宋瓷专题博物馆,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让百姓都能识假!

律海明研究古瓷,不仅读了垒可及屋的专著,北京的古玩市场、路边的地摊、国家的博物馆,也随时能见到他的身影,仅景德镇一个地方他就不知道自己已经去了多少次。在中国著名的古窑址、文物古迹、原产地,他向窑工和老乡们请教,学习仿古陶瓷与古陶瓷真品的甄别技术,并拜访造假造旧的“名家”,看他们怎样造假,从中“悟”出真与假的差别。经过20多年的收藏、鉴赏实践,他把微观鉴定确定为自己鉴赏古瓷的主要手段。他提出,鉴藏一定要将传统的宏观鉴定方法和现代显微技术相结合,他称之为“微观鉴定法”。他认为,这样综合的判断,就像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一样,可以减少主观性、增加客观性,增加可信度和可靠性,可以简化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标准,减少瓷器鉴定不可捉摸的神秘性,使之更直观和普及。

“借助现代设备的鉴定方法,应该是人人可用的,只要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学识。那样,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鉴别藏品的真伪了吗?”记者问。

“是的。”律海明回答。

他说:“这个貌似简单的方法,其实需要鉴赏者同时具备很多瓷文化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的、工艺的、艺术的,甚至地质学方面的。我自己在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已经为国内外很多藏宝人提供了真实可信的鉴定意见,我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已经成文发表。我迫切地希望将自己的所知所学毫不保留地告诉人们,以便大家不再只专注于中国瓷文化的金钱价值,而是共同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发扬传承和鉴赏研究上面去。”

律海明利用自己收藏的古瓷精品为记者现场演示了微观鉴定的过程,其中他关于“蝇翅纹”的见解和说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显示器上放大百倍的宋瓷真品釉面上的蝇翅纹,杂乱无序。律海明说,这样的痕迹是任何造假者也做不到的,即使他看到了真品上的痕迹。更何况,历史不仅包含着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存在于当时的地理和自然气候之中,造假者不可能造出宋代的水和空气来,而那正是当年瓷器烧造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律海明那里记者看到了几件宋代青白瓷藏品,其中的“千手观音”据他介绍比景德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千手观音”还要精美。据了解,律海明目前的专题藏品多达几百件,这些藏品将成为他未来宋青白瓷专题博物馆的展品。按世人眼光估计,这些藏品其价值无法估算。

“让世人都会辨假,让祖国的瓷文化万世相传”,是律海明的理想和工作目标。一万天,大约30年的光景,律海明能做到吗?

我们相信,他会坚持的。我们会祝福他,会帮助他。他能!

上一篇:商至西周圆形簋及方座簋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上... 下一篇:《熊多来时空探险记》连载之五:乌龙时光机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