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导线贯通测量在我矿的应用

时间:2022-06-18 05:34:09

支导线贯通测量在我矿的应用

[摘要]随着L-7矿体的开采殆尽,可开采的次矿体高度不断上升,采、出矿也随之向-575m中段、-530m转移,而这两中段均采用盲斜井开拓,未与矿区主、风井贯通,给以后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经多次论证,决定对此进行技术改造。下文首先对工程进行简单的概括,再具体介绍工程采用的测量方案,希望可以给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支导线贯通测量 矿区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D17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57-1

1工程概况

本工程设计从-530m中段东大巷与矿区主风井进行井下贯通,贯通点为风井邦壁K点(X:Y:Z),贯通总长度503米。同时,为保障开拓过程中废石向-635m中段7#、8#采空区进行充填,以及后期生产中向-575m中段采区充填,设计从-605m主回风巷处布置一废石溜井与-530m中段回风巷贯通。贯通测量复测支导线长度:729.884米,贯通后实地检查贯通精度垂直重要方向为30mm,水平重要方向为25mm。

2测量方案

2.1准备工作

(1)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2)坐标系的选择。

目前我矿采用的是1981年新坐标系统成果,新坐标系统与龙门山矿区地质勘探时期326地质队使用的坐标系统以及南昌设计院的《龙门山采选工程设计》图纸完全一致,1995年6月17日开始的-605m中段实现相向贯通时所使用的控制系统就是利用的该系统,所以这也是本次坐标系选择的重要依据。

2.2测量仪器及工具的选用

贯通测量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必须经国家计量核定部门核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下表为测量仪器与工具一览表:

3施测程序

(1)鉴于前期测量工作情况,在-530m中段布设3个永久控制点(EN-1、EN-2、EN-3)。(2)利用-605m中段7″级控制点FJ-9、FJ-8,沿-605m中段、-575m中段、-530m中段平巷敷设15″级控制支导线,该控制支导线可做平面、高程控制两用。(3)受井下现状与作业条件限制,所敷设控制支导线需利用-530m至-575m中段通风井进行一井定向联系测量传递方位与高程。(4)对10″级控制导线进行往返测量,在误差范围内取中数进行支导线平差计算将-530m中段永久点EN-1、EN-2、EN-3计算成果做为贯通测量起算数据。(5)计算指导贯通巷道掘进方向和坡度的几何要素,并在实地标设。(6)施工测量中对布设的工作支导线进行往返测量,及时校正贯通巷道的中、腰线。(7)施工中及时测量填绘贯通工程进展图(比例尺不小于1:500),检查巷道是否偏离设计位置。当施工距贯通点50m左右时完成最后一次复测工作,并调整好贯通方向和坡度,同时测量人员应把这一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方,在贯通点采取安全措施。(8)巷道贯通后测量实际偏差值,在容许范围内修整巷道。根据组织与实施情况编写贯通测量技术总结。

4测量控制方法

4.1水平角测量技术要求如下表:

4.2导线边长丈量和归算方法

(1)分段丈量时,采用仪器定线、抄平,偏差小于2cm,最小尺段应小于15m。(2)所测边长加尺长改正和温度改正后参与计算(3)考虑短距离贯通测量,边长不进行海平面和高斯投影面改正。(4)导线的计算利用两次独立往返测数据,在误差范围内取平均值进行计算,按实测成果标定巷道中线方向(中线每30m一组)指导施工。

4.3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如下表:

(1)高程联系测量采用水准测量与三角高程联系测量相结合。(2)巷道坡度控制是根据实测标高与设计相比较后,进行坡度测设或腰线调整(腰线每组控制25―30m)。

4.4回风井一井定向测量方法

回风井平面联系测量采用延伸连接三角形的几何定向法独立观测两次。回风井深度为46 m,直径仅2 m左右,有效空间小,A、B两根垂线距离只有1.1 m左右,投点误差较大。为保证测量精度进行联系测量时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1)重锤球的投放:在井口通过顶板上方两点将两根垂线放在井筒内,两垂线之间距离为1.1 m左右,投放时-575 m中段风机停开,用信号圈法和比距法检查垂线投放后的垂直性。(2)量边:用检定的钢尺,施以检定时的拉力(10kg),悬空丈量并测计温度,往返丈量三次,每量一次改变一下尺的位置,同一边各次丈量结果最大差值不得超过3mm。(3)测角:采用T2级电子经纬仪,全圆测回法测两测回,半测回互差20″,两测回互差12″,左右角闭合差30″(两次对中)。(4)检核:测角、量边符合要求后,用余弦公式计算两垂线的间距C计值,结果应小于±2mm,在外业观测期间应对记录和现场计算的成果进行及时复查,两人计算,发现错误马上重测,以免事后发现造成返工。

5总结语

通过此次的设计施工,将支导线贯通测量应用于矿区测量,施工的顺利完成有效地解决这两个中段的通风问题,确保了作业人员有两个可靠的安全出口,同时保证了下步各项工程的顺利开拓,保证了矿区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同时也为同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正帅.测量技术对矿井重大工程质量的影响[J].江苏煤炭,2010(03).

[2]徐金城.矿井联系测量的实践运用[J].采矿技术,2010(01).

[3]周立吾,张国良,林家聪编.矿山测量学(第一分册)--生产矿井测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7.

[4]田佩俊,陈汉华编.矿山测量学(第二分册)--矿区建设施工测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

[5]李正中编.矿山测量学(第三分册)--露天矿测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

上一篇:浅析采空区物理勘探的不同方式 下一篇:原子荧光法对矿物中痕量锡(Sn)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