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18 04:41:43

高三化学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分组合作、学生实验、“学案”导学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注重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探索化学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途径。

关键词: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有效性;真问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53-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师生角色的转换。角色转换包含双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转变为课堂的策划者和调控者;二是从传统的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深入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及时收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适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评价。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在于传递学生知识,而越来越多地在于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职责的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使师生更好地相互了解、影响、激励和鼓舞。要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就应由传递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1]。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化学教学中,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本文结合实例探讨高三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师生有效互动。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增进知识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要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具备必需的化学素养,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要特别强调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的化学教学是指学生能够进行有效果的化学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是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达成,教学效果的实现,最终都要以学生的变化来实现,教师不能、也不应该取代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进入情境与否,是隔岸观火还是身临其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复习中,概念集中、抽象,学生普遍感觉纯粹概念讲解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创建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这些问题将这些表面独立的化学概念相互关联,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由“酸雨的形成”这一问题创设“硫的知识”化学情景,通过如下三例习题将硫元素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紧密联系,增进理解。

练习1.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表1:

(1)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_______。

(2)元素Y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YH4+,该微粒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

(3)元素T的一种单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56,能溶于CS2,该单质的分子式为____;指出T单质的用途____,T原子最外层共有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4)元素Z与元素T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下列表述中能证明二者非金属性强弱关系的是____。(a)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b)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c)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练习2.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

2SO2(g)+O2(g)2SO3(g)+Q(Q>0)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

(2)降低温度,该反应K值____,二氧化硫转化率____,化学反应速度____(以上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600 ℃时,在密闭容器中将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反应过程中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关系如右图,反应处理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是____。

(4)据图1判断,反应进行至20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用文字表达)。

(5)10 min~15 mn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填写编号)。(a)加入催化剂; (b)缩小容器体积;(c)降低温度; (d)增加SO3的物质的量。

练习3.某反应体系的物质有:NaOH、Au2O3、Na2S4O6、Na2S2O3、Au2O、H2O。

(1)填写如下反应方程式,配平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该化学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3)纺织工业中常用氯气作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后布匹的“脱氯剂”,Na2S2O3和Cl2反应的产物是H2SO4、NaCl和HCl,则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复习时,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上述三例环环相扣的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化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和总结。通过创建这种教学情境,以探索问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任务去进行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出疑问引导、激励学生前进,通过这种典型的“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化学知识。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提供者和灌输者,而是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学习新知识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3-4]。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索,教师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据此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最终实现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构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学案”导学,让“互动”真正“有效”

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由于学生活动多容易导致课堂容量小,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落实,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则能使学生的活动有“放”有“收”,“收”“放”自如。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指导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三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存在新、旧化学知识相互夹杂的情况,新知识往往是在原来已学过化学知识基础上的扩展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恰当处理这些新旧化学知识的教学尤其重要。因为如果将新知识和原来学过的知识不加区别地讲授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会觉得乏味;相反,如果仅仅对原来学过的知识一笔带过的话,也不利于学生将二者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在更深厚层次上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此,可以采用学生阅读自学、分组总结、提升、完成“学案”的方法,以“学案”为线索,通过“学案”的完成,使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化学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和讨论交流,从而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如何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课堂容量和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结论不同的“学案”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积极地讨论探究,自主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重复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说教,只是适时地针对部分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落实正确的结论,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以下“氮族元素”学案(表2),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学案导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

(2)氮气的单质

①物理性质____;②化学性质_____;③N2制备方法____;

(3)氮的氧化物

氮的氧化物有_____(填化学式),共___种,其中____是酸酐。NO和NO2性质及制备____。

(4)氨气的性质及制法

物理性质_____;

化学性质:①还原性____;②与水反应____(氨水与液氨的区别____);③与酸反应____;NH3的制法:实验室制法____;工业制法____;NH3的检验_____。

(5)铵盐的性质及NH4+的检验

物理性质_____;

化学性质:①铵盐受热分解_____;②与碱共热产生NH3(离子方程式)_____;③铵盐水解显酸性(离子方程式)_____;④NH4+的检验_____;

(6)硝酸的性质及制法

物理性质_____;

化学性质:①强酸性________;②不稳定性_____;HNO3的保存_____;③强氧化性_____;与金属反应_____;与非金属反应_____;④与某些化合物反应:硝化反应_____;酯化反应_____;显色反应_____;

HNO3的制法:实验室制法_____;工业制法_____;⑧氨氧化法反应原理、生产过程、典型设备尾气的处理_____;⑨稀HNO3的浓缩_____;

(7)硝酸盐及NO3-离子的检验

物理性质_____;

化学性质:①硝酸盐受热分解分解规律_____;②氧化性_____;③NO3-离子的检验_____;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讨论、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立足于每位学生个体的发展,课堂无疑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场所。要使学生个体全面得到发展,首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见解的乐园,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课堂发言是不现实的,让学生分组讨论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尽情发言辩论,思维相互碰撞,当遇到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通过分组合作、讨论,达到展示、共同提升的效果,并最终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题是高三化学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题的解答方法尤其重要,分组讨论是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各不相同,这种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必然导致他们的解题方法、策略有所区别,通过热烈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灵感,开拓解题思路,增强解答计算题的信心。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新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收和被灌输的对象,避免了死记硬背,学生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到的新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也更牢固。结合如下例题进一步进行说明。

取Na、Ca各一小块,投入适量水中,反应完毕时收集到1.568 L(标准状况)H2。再取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3.8 g加入到所得溶液中,当反应完毕后(此时Ca2+、CO32-、HCO3-等离子均完全进入沉淀)将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8.8 g,再将白色固体用水洗涤、干燥得白色不溶物4 g。试求:(1)钠、钙各多少克?(2)NaHCO3和Na2CO3各多少克?

首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此题的解题思路,并据此给出如下图解:

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具体解题方法,通过巡视可以获知:多数同学都是根据已知收集H2的量以及化学反应前后Ca元素质量守恒来求解第一小题的,而对于第二小题,可以按照解题方法由繁到简的顺序,有意识地选择三个小组依次来介绍他们的解题方法。第一个解题思路是根据Na质量守恒进行计算的,第二个解题思路是根据C质量守恒进行计算的,第三个解题思路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OH-]质量守恒进行计算的。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计算方法上具有明显的简繁之别。

4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

“愿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愿意学习”。对学生来说,满足其好奇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从主观上主动愿意学习。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吸引学生的内容之一,但限于时间紧张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往往很少安排学生实验,学生通常只能观看老师课堂演示实验,不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安排一些学生实验,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探究发现,化难为易,并且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调动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实验技能,掌握了化学学习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4(10):2.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1998(1):61~68.

上一篇:“化学是人类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以天平为载体的习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