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课“课前5分钟”活动的尝试与思考

时间:2022-06-18 02:48:42

高三数学课“课前5分钟”活动的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高三;数学课;课前5分

中图分类号:G623.5

记得有一个培训学校把"教学质量是私立学校的生命线"作为座右铭,可见这课堂45分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握这45分钟的时间,"课前五分钟"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对教学更具有实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将学生那种"我学习,我收获,我快乐"的情绪调动起来,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对此,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课前5分钟"梳理基础知识。

在高三一轮复习重在打基础,为此要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法则)的复习,在理解上下功夫,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争取做到不打开书本就能在自己大脑中勾画出知识间的脉络框图。

我所从教的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差,能力又低,如果教师不领着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学生很少能够自觉的去做。针对于这一现状,在一轮复习的时候,我利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和梳理。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最开始的一问一答式,到自问自答式,再到自述式,直到学生会了,理解了,会用了为止。如三角要复习两周,那么这两周的"课前5钟"都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最初的几天是一问一答式,因为学习刚开始复习,脑子里的知识信息不是很清晰,需要教师的提醒与帮助;等学生基本掌握后,开始自问自答式,争取做到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自问自答,从某一个同学开始,依次回答,要求是前面同学谈面过的问题后面的同学不准重复,出现在的问题同学提出并改正;经过以上两种形式后,再进入到自述式,由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把本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不全面的地方由同学和教师进行补充。三轮下来同学们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更对知识间的联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再加上课堂的进一步应用,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另外,范围也是日渐扩大的,从最初的一章,到一本书,再到高考的全部内容。学生从最开始的被动记忆,变主动归纳,渐渐地,每节数学课的"课前5分钟"变成了学生们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变师生共同共享的天地。

二、利用"课前5分钟"共解一题。

高三的数学复习中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是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选习题,精讲习题。

高中数学一轮复习强化基础,那么二轮复习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由于高考的解答题内容相对比较固定,对于普高学生应着重训练三角、数列、统计概率、立体几何、选修等五方面的内容。为此我从进入二轮复习开始设计每日一解答题为固定作业内容,针对高考的解答题内容进行专门的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并且做后有提升,每天"课前5分钟"用来解答上一天的作业内容,解答方式是先由一个学生分析题目,考察什么,用什么知识进求解,再由第二个同学书写解题过程,接着由其它同学或者教师改正,再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思考能否变式为其它相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提炼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看着学生积极思考,争先回答问题的场景,我再也不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发愁了。

一天一题,看似很少,但这样一个星期,一个月训练下来,同学们轻轻松松地学会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实现在了"轻负担,高质量"这样一个教学目标。

三、利用"课前5分钟"总结提升。

高三一、二轮复习过后,距离高考的时间就更近的,考前这段时间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跳出每一道数学题,把目光放在题与题之前的区别与联系上,部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边学习边"对比"。当看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先到大脑中寻找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对比。看大脑有没有这个知识点,如果有,就达到了强化的目的;如果没有,就要进行修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总结",这是老师最希望学生能做的,也是老师不断要求学生做的。在对比、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劣之处,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更建立学习的信心。

为此,在二轮复习结束后,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帮助同学总结提升,采用分享式和交流式。分享式就是鼓励同学自告奋勇地表述自己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总结,再由同学借机展开、深化,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完善数学方法和思想;交流式,就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师生共同帮助他解答,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新收获、新的启发。例如学生提出的问题:线性回归分析都什么?怎么考?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提醒下,最终能够总结出以下四点:一是画散点图;二是求回归直线方程;三是相关关系强弱(拟合程度)的检验;四做预测。短短五分钟的交流,让每一位同学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某一部分内容,而且形成了详实的知识网络。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同学们课下的复习和思考。

四、利用"课前5分钟"查缺补漏。

高考临近,学生们需要回归教材,以基础知识串联全学科知识点,是当下高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抓牢的--因为在高考中,活题因为主观性太强,短时间内难以有很大提高,但死题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抓牢的。从二模过后到高考前的近一个月时间里,考生应该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安排复习呢?查缺补漏是必需做的。于是,我会在这段时间内的"课前5分钟"开展查缺补漏活动。经过高三的复习和测试,教师应该很了解自己学生的强项和弱项,于是我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天提出一些问题。比如:1、三角函数常考的两类题是什么呢?2、立体几何中常用的证明平行和垂直的方法都有哪些呢?3、导数的三种应用是什么呢?如果是第三个问题,最后一定要提升出此部分知识的解题要点和方法:切线斜率(区分"过某点"和"在某点")、单调区间(含参数和不含参数,已知单调区间和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尤其注意,如果考恒成立问题,那只是外包装,实质是考求最值等等。每天的5分钟让大学都有一个数学知识的洗礼,从而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以上是我这一年来在高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从学生的收效看是很大的,我也坚信了这一做法的必要性。不知不觉中,步入的"三基"的教学模式,即强化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析题、解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建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解决了"听懂了≠你会了≠做的对"这一问题,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目标。课前五分钟的训练形式有很多很多,如可以在高一、高二开展数学家介绍,学习经验交流,数学小竞赛等等,只要我们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努力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从而使"数学"在学生的眼中不再是枯燥乏味且繁琐的代名词,而成了他们探索知识,展示才华的一个广阔的舞台。

上一篇:咳嗽将至不用愁 下一篇:你让我如此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