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生命跳动的音符

时间:2022-06-18 12:44:00

西子湖畔:生命跳动的音符

编者按: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杭州市下沙医院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地域特质,突出建筑创作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强调建筑体块的对比与穿插,形成了具有雕塑感的建筑形体,从而产生独特的富有节奏感的建筑个性;运用体现水墨韵味的色调――丰富的灰色系作为建筑主要色彩;引入水体,使其与建筑互相穿插、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形态和丰富的现代医院建筑形象。此外,还运用独特的形体语言――整体体型象征着跳动的心电图,体现了医院肩负延续生命的神圣职责。

杭州西湖是在一万二千年以前形成的“泻湖”。古老的神话中有“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唐”的传说。诗人坡在杭州当太守时,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七绝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美称。悠悠古琴清音缭绕,伴着一缕缕茶烟细香,细细玩味着闻莺阁的雅致清幽,无论晴天雨天,那一湖秀水总是静若处子,一眼辽阔。西湖的美景不是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杭州又一家新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杭州市下沙医院就坐落在潮头涌动的钱塘江畔,如诗如画的西子湖边。

记者就这座医院的总体布局,功能关系,设计理念三个方面对下沙医院设计创作,采访了时任这座医院的设计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医疗建筑研究所所长,现任该院董事长、院长李晨先生。李院长说:医疗建筑应该以区域环境为基础,让医院融入环境,让患者感受自然,注重医疗流程布局是现代医院设计的必然趋势。

工程概况

下沙副城现有常住人口约5万,加上高校师生和外来打工者,人口已达40多万;下沙副城的规划人口为60万,但到目前为止,下沙还没有一家三甲综合性医院,医疗资源匮乏,群众就医不方便。下沙医院由杭州市政府和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出资兴建,是非营利性国有控股股份制市属医院。是2008年杭州市新建的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之一,用地位于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副城,整个地块分为南、北两区。该地块交通便捷、地势平坦、环境幽雅,是一处较为理想的医院建筑用地。工程总用地面积10万m2,总建筑面积18万m2,拟建床位1200张,功能包括门急诊、医技、住院、后勤行政、科研教学和健康产业用房等。

设计理念

本方案充分挖掘地域特质,突出建筑创作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强调建筑体块的对比与穿插,形成了具有雕塑感的建筑形体,从而产生独特的富有节奏感的建筑个性;运用体现水墨韵味的色调――丰富的灰色系作为建筑主要色彩;引入水体,使其与建筑互相穿插、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形态和丰富的现代建筑形象。

杭州市下沙医院作为杭州市新建的大型医疗中心,内部功能区块较多,设计力求分区合理,布局紧凑,。同时,地处城市开发区,采用先进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和合理规划交通系统也是重点。设计上为建设一座医疗布局国际性,建筑风格地域性的中心医院提供操作的可能和弹性。

1、立足于理念表现,以象征性和地域性造型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时空和地域特征。本方案从象征性和地域性出发,打造现代化医疗建筑。建筑群体通过各个体块的对比、穿插及转折,平面和立面均体现雕塑感,实现了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的融合。此外,设计运用独特的形体语言――整体体型象征着跳动的心电图,体现了医院肩负延续生命的神圣职责。

本方案从杭州传统建筑开窗形式中获得灵感,并加以提炼,形成独特的元素符号。整体建筑选用杭州建筑有的灰色,墙面以深灰色的糙面花岗石与浅灰色的光面花岗石相结合,再现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意象。

2、立足于杭州园林,从文化景观角度去筑景

本方案景观设计与周边自然景观相结合,并引入水体,使景观与具有雕塑感、形体错落的建筑相融合,并运用亲水平台、小桥、曲廊等元素,营造自然精致的江南园林景观意境。设计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合,形成集中绿地景观区域和院前的护院水系,并沿河布置历史文化景观长廊,凸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文化,延续杭州悠久的历史文脉。基地主入口两侧种植杏林,取意“杏林①春暖”,寓意下沙医院是一所具有高尚医风的现代化医院。

总体布局

本方案根据场地地形特点,以南苑路为界把用地分为南、北两大功能区,南区为医疗区,北区为行政科研后勤保障区。医疗区设医疗综合楼,包括门诊、急诊、医技、病房等功能区。该地块呈矩形,东西面宽、南北向窄,因此设计将串联各功能区的医疗主街横向布置,同时将医疗综合楼尽量靠场地西侧布置,以留出南侧主入口广场和东侧中心绿地及今后发展的空间。行政科研后勤保障区内设行政科研楼及健康产业区,楼内设置行政、教学科研、厨房、餐厅及值班公寓等用房,并通过地面及地下通道与医疗综合楼紧密联系。

医疗综合楼由门诊中心、医技中心、住院中心组成,各功能区通过东西向医疗主街及绿化庭院联系成有机整体。门诊中心首层设门诊大厅、中西药房;二至五层围绕大厅设门诊各科室及挂号收费。医技中心位于综合楼中央,一层设急诊中心和急救中心,与门诊人流及车流互不干扰,急救入口设单独通道直达抢救室、手术室,充分体现现代急救概念;二层设影像中心,病人通道与工作人员通道分开,使病人享有良好的候诊环境,医务人员的工作区也相对独立;三层设功能检查和血透中心,各区内洁污隔离、医患流线清晰,分区明确;四层设检验科、病理科;五层设置ICU与手术中心,保证二者联系方便,手术中心采用三通道布局,保证清洁通道与污染通道分开设置,便于洁污分流。住院中心一至五层结合医技用房布局,六至十七层为病房标准层(每层两个病区,每个病区45张床位),主要交通核心位于病区中部,医护用房位于病区北部,护士站靠近主要交通核心布置,最大限度缩短了护理流线,也方便护士站对进出人员的管理,该层病房以3人间和2人间为主,另设少量的单人间;十八至二十二层设VIP病区,并设单独出入口及专用电梯,病房以2人间和单人间为主,并设有套间,以满足不同档次患者的医疗需求。

随着我国医院建筑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使医疗服务由供给型转向经营型;现代整体医学模式,要求人性化的整体医学环境;浙江现代突破了医院建筑的时空界限。并将医院建筑的总体规划与“以人为本”的医院建筑设计理念、医院建设标准、回归自然、人性化理念、医院建筑的环境、医院建筑的可变性、医院建筑的智能化、医院的功能结构和建筑形态、医院建筑的“变”与“应变”融为一体。按照自然的规律和美学标准去设计,使医院建筑环境建设成生态型,体现了设计过程与方法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中国现阶段医疗建筑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美国医疗领域最高质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