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生关系与教育教学效果的探究

时间:2022-06-17 11:44:48

关于师生关系与教育教学效果的探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利于教育教学目的顺利实现,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教育观念

师生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但对学校来说,它却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学校里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教与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教师整天忙于备课、讲课以及处理学生当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教师一般很少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何况有的教师根本就忽略了甚至意识不到这一问题,认为教师能讲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事实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心理背景,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行为的成败。因此,要做一个清醒的教育者,就应当客观地、理智地了解和研究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十分重视这些因素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 影响师生之间关系的因素

1.1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师是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和成才而教,还是单纯地为应试而教?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还是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主宰?如果是前者的话,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去发现和欣赏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若是单纯地为应试而教,那就会“以分取人”,视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与奖惩的尺度,常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在如何看待师生地位的问题上也是如此[1]。教师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就不会居高临下的训斥学生,甚至把学生撵出课堂,而会真诚地期待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优点去克服缺点,具有这种教育观念的教师,必定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并与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有的学者明确提出,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良好的人格特性,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必须相应的发生变化。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分析师生的人际关系状态时,必须探讨教师的教育观念,这是十分必要的。

1.2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有些教师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并没能赢得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能力与人格特征的发展不均衡,存在着某些学生所不喜欢的人格特点,如对学生不尊重、不真诚、不公平、不宽容等等。调查研究表明,凡是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与学生坦诚相待、不掩饰自己的过失等人格特点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与学生之间能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2]。

1.3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

许多调查表明,专业能力强,是教师受学生欢迎并能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在一个重视能力的社会中,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好评是理所当然的。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学生就喜欢,学生喜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喜欢某位教师的学生有80%想成为像这位教师一样的人,喜欢某位教师的学生有60%喜欢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认为这一学科更有价值,在平时学习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些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喜欢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就会认真地去学习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因而会在这一学科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即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

1.4 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有利保障

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离不开沟通,一个缺乏沟通能力的教师肯定做不好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来说,师生沟通有不同模式,不同的沟通模式适用于不同场合。但由于对交往对象的选择有偏向和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交往机会常常是不均衡的,而交往过少就会缺少沟通,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一些个别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继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学好心理学,有效运用沟通技巧,发挥教师积极作用。

2 教师如何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的人际关系

2.1 教师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现代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想改变传统 “师道尊严”的教育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要总板着老面孔,装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而是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但并不把这些强加给学生,要主动放下架子,亲近学生、热爱关心学生,如果教师明知自己有错误时,一定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向学生道歉,这样做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坦诚相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

2.2 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学生

目前我校招收的部分学生都是中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学习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要求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荒谬、作法多么幼稚,都能接受不足为怪。否则,教师就会感到上课就是受罪,进而形成“上课盼下课,开学盼放假”的心理。要看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虽然他们学习成绩稍差,但思想活跃、猎奇心极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细心地观察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加以鼓励和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做就会成就学生的一生。

2.3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

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所感所想,师生之间“忧乐与共”。例如,当一个学生将班级的玻璃打碎时,教师应如何处理呢?作为一名教师告诉学生:我想你打碎玻璃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我是你,可能会做出同样的行为。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3]。

2.4 教师要转变观念与学生沟通情感

中国传统的教师角色,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博学之士什么都懂,而学生是幼稚无知,后生晚辈,很多教师已习惯于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是一个权威者,而且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严肃正经,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与学生交往时,既要保持教师的尊严,但又不必刻意掩饰自己的过失,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感觉,进而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总之,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工作需要转变观念、诚实守信、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以高尚道德情操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感染征服学生[4]。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才能真正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目前,我国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正是现代教育理论观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高红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提高教育效果[J].贵州教育,2005,03.

[2]邱建.浅谈新型的师生关系[J].科技资讯,2008,12,09.

[3]浅议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4.

[4]张家军.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2(1).

上一篇:对我校护理专业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思考 下一篇: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