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6-17 09:27:41

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旅游业,对亟需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系统研究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的构想与路径,为破解当前中国旅游业供需严重错位的矛盾,增强旅游职业教育吸引力,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提高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专业群;区域;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瞿立新(1967-),男,上海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工商管理。

课题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十二五’期间无锡城市发展定位研究”(编号:2010SJD630067);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成果;江苏省高校重点专业群——旅游专业群建设成果;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61-06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由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涉外旅游专业、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组成,各专业同属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之旅游大类旅游管理类。

一、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建设的缘由

(一)主动对接江苏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与江苏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6亿人次,按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接待国,接待人数达1.37亿国际游客,占世界旅游总人数的8.6%,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1月)明确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中国正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率先建成旅游强省,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2]。无锡大力实施“旅游即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旅游休闲之都”和“商务会展之都”,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举措,从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高度加以谋划,加快营造充满活力的旅游业发展氛围[3]。2012年,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度假胜地,加强度假休闲产业链建设,增强旅游休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要求。

但是,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江苏省每年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旅游类应届毕业生的人才供给缺口达6万人,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强旅游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的旅游专业群肩负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二)高度契合江苏旅游业的产业特征、行业特色、时代要求与发展趋势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重要产业,具有产业要素“混合体”和“产业集群”的特征,是统筹各业的集合产业和动力产业,综合性高、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与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关联的产业达109个。酒店与餐饮企业、海内外旅行社与旅游景区、休闲场馆与俱乐部、展馆与会展企业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通过信息、人才、业务方面的相互支持与互动合作,形成资源整合的放大效应,不仅促进各自行业的发展,而且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以江苏旅游业为“服务域”,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服务面向酒店与餐饮企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服务面向旅行社与旅游景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主要服务面向展馆与会展企业,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服务面向度假酒店、运动休闲场馆、文化休闲场馆、会所和俱乐部,涉外旅游专业主要服务面向国际旅行社与海内外典型景区。旅游专业群围绕“美好江苏”的江苏旅游形象定位[2],以及“太湖明珠,甜美无锡——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无锡旅游营销主题[4],基于江苏旅游业“提升传统产业要素、培育商务会展、高端休闲等短缺型新业态”的发展重点[2],从专业群的视角出发,着眼于全面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开展各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实现各专业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江苏旅游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三)强化各专业的内在有机联系,构筑整体竞争优势,形成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全省最早设置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并且根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发展需要与发展重点,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布局,成为全省最早形成旅游专业群的高职院校之一。酒店管理专业是旅游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其前身是创办于1993年的江南大学旅游经贸分院旅游管理(酒店方向)全日制普通专科专业,2005年和2010年两次被评为院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2010年被遴选为市级重点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评为市级重点专业,2011年被遴选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近20年的办学经验的积淀,有利于发挥其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成熟度方面的优势与辐射作用,带动群内其他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并在与群内其他专业的积极互动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建设水平;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前身是2004年设置的会展运营与服务专业,学院也由此成为全省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职院校,2010年被评为院级重点专业,2010年被遴选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3年的江南大学旅游经贸分院旅游管理全日制普通专科专业;涉外旅游专业2005年设置,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2008年设置,学院也由此成为全省较早设置这三个专业的高职院校。

学院旅游专业群主要服务面向的酒店与餐饮企业、海内外旅行社与旅游景区、休闲场馆与俱乐部、展馆与会展企业同属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产品的核心内容均由服务组成,服务属性特别是对人服务特点鲜明,需要的人才都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院旅游专业群各专业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各专业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具备较宽的公共平台,同时又有共同的高端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提升要求。我院旅游专业群以大旅游、大文化、大生态为背景,系统建构专业群内专业的网络关系,系统建构“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横向融通、纵向深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旅游专业群与区域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着力破解旅游业供需严重错位的矛盾

据2010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67所,比上年末增加115所,在校生59.61万人,增加9.7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比上年末增加120所,在校学生49.03万人,增加3.6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968所,在校学生为108.64万人,有博士、硕士、大专(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等多个学历层次,高、中、低三个教育层级由少到多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结构[5]。但是,旅游高职教育长期存在行业就业率低、行业流动性高、岗位巩固率差、企业认可度低的教育瓶颈,与旅游业亟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尖锐矛盾。

学院旅游专业群,直面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难题,以增强旅游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寻找高层次的合作单位,依托高品位的旅游企业,借助高端服务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建立教学体系和教学架构,适合学生特点,贴近社会需要,适应行业需求,符合企业规格,接轨职业标准,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力促进旅游高职人才职业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以此为生、忠于此业、精于此道的旅游职业经理人的潜质,适应区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有助于破解当今旅游高职人才培养难出肯干、能干,用得上、留得住的而旅游业又急需的大量人才这一难题。

二、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建设的目标

旅游专业群的建设目标是: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旅游专业群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增强旅游职业教育吸引力,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提高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与整体水平。具体建设目标包括:

(一)探索实践“旅游人才育成模式”

在多年探索实践形成的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养成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旅游人才育成模式”。育人为本,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加清晰和切合实际,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训导,更加充分地发挥行业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人才评价体系更为科学,通过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的互动与共育,形成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使毕业生初始岗位起点高、发展岗位成长快,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构建专业群“宽口径、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构建“平台+模块”结构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6],课程体系全面体现专业群及其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服务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学生形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立足于初始就业岗位,并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建设“五位一体”的旅游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和“三位一体”的旅游专业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建成彰显区域旅游文化特色,体现旅游企业服务流程,具有旅游企业典型工作情境,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教研科研、对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五项功能于一体,并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机联系的旅游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使旅游专业群各个专业均能在同一个先进的校内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并为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奠定基础。精选高端旅游企业为旅游专业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化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注重共享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各专业学生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共同提高。

(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在已有省级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设旅游专业群网上自主学习中心,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五)建设校企双向交流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大引进与培养力度,“双师”培养校内外结合,建设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六)突破既有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扁平化的柔性组织管理机制

现有学校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已不适应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要求,为此需要建立新的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机制,以实现教学管理的高效运行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调配,深入推进专业群建设。

三、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一)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在由旅游业、酒店业、会展业的资深行业代表参加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建设实行校企合作双带头人制,教学管理实行校企合作双班主任制、培养经费实行校企双投入制,并通过共同承诺、交叉点评、相互评议等方式与企业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在多年探索实践形成的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养成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深入探索实践“旅游人才育成模式”,优选高端旅游企业,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深化校企合作的成果。

1.校企合作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树人,以学生初步形成适合个性发展的职业自我观为中心,校企共同聚焦于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薰陶、企业文化认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和岗位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追求和理想,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建立以创新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整合资源,快速把握机会,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在专业群平台课程学习、考核合格后,对专业群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进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前,根据专业需求规模,基于自身的兴趣、学力、特长,进行二次竞争性专业自主选择;冠名班、订单班坚持企业、学生双向择优选择;校内外学习与实践,坚持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与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3.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旅游专业群的平台课程充分征求旅游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充分征求相关行业协会及其高端企业的意见。因材施教,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根据实际提高职业资格鉴定等级,除必取职业资格证书外,鼓励学生视个人学力、兴趣和拟选高端岗位的要求而选取其他职业资格证书。

4.国际金钥匙组织是全球高端酒店业的顶尖级服务联盟,是世界现代服务业的标志性品牌。依托学院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国际金钥匙高职餐旅人才创新实验基地,深入开展与国际金钥匙组织中国区总部的合作,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国际金钥匙服务理念的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实施“紫荆花”奖学金学生海外研修计划、大学生赴美社会实践项目,推进与南澳大利亚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的专本衔接项目。

(二)课程体系建设

平台课程的一致性与模块课程的差异性有机衔接。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群基础平台。公共基础平台的通识课程突出现代社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要求,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是专业群各专业共享课程。平台具有足够的厚度、宽度和强度,形成对专业群内各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设置专业群平台课程,其基本要求基于三点:

1.旅游业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为此,平台课程着眼于大旅游、大文化、大生态,彰显区域的山水禀赋和人文特质,使学生立足区域,拓宽视野、丰富思想、充实底蕴;

2.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服务对象对优质服务、专业服务、配套服务、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为此,平台课程突出旅游业的服务属性和对人服务的特点,使学生具备服务意识、服务精神与职业情感;

3.旅游业对旅游人才有着巨大需求,而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针对这一现实矛盾,平台课程强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使学生具备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具备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以实现服务人生的价值诉求为最高理想。

专业(方向)模块注重面向从业岗位的专项能力的培养,以初始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按照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过程(服务流程)来组织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服务流程)的递进顺序来排列、序化模块课程,按照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课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分为专业群选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两类,都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兼顾专业群基本规格与专业培养规格的保证,并体现纵向提升与横向拓展,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力与兴趣进行选择学习,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多元构成与复合发展,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更高更新的需求。

(三)实训体系建设

旅游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和对外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系统整合并提升已有经批准挂牌的无锡市干部学校、中央团校无锡培训基地、无锡市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无锡市旅游业协会旅游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无锡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省级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国际金钥匙餐旅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基地、无锡城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旅游人才新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资源,针对旅游专业群主要面向的酒店业、旅游业、会展业的岗位群,以“校中店”(酒店)、“校中社”(旅行社)、“校中景”(景区)、“校中馆”(展馆)为要求,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校企合作开展实训体系建设。满足旅游专业群岗位通用技能需求的共享型实训中心扩大规模、完善配套,实现专业专门化需求的专业实训室分酒店类、旅游类、会展类三类进行系列化建设。由旅游专业群各专业学生组成项目组,在教师指导下,任务明确,分工具体,真题真做,考核评价,全程参与无锡市干部学校、中央团校无锡培训基地、无锡市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每年2000多名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任务。

旅游专业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增加高端紧密型合作基地的数量,优化其结构,深化合作内容与层次,注重专业群共享性,促进各专业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注重专业的深入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规范化,顶岗实习职业化。“三位一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持长期稳定性,以锻炼形成一支熟悉学生特点、善于因材施教的实践指导队伍,积累形成一套设计科学、循序渐进、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实习实训方案。顶岗实习由校企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共同实施实习管理,并以企业岗位适任证书作为学生顶岗实习合格的依据。各专业遵循“进入、融入、深入”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顶岗实习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岗位认知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的三个阶段,确立相应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相应的实习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和考核要求,在在岗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性环节的最后、最高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顶岗实习中,企业岗位不断人,经营服务不断线,充分体现旅游行业的特性,培养学生对客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安排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进行系统调配和科学安排。在保证总课时与总学分的前提下,服从行业淡旺季的安排,无缝对接,将教育的基本规律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紧密结合。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在学院已有省级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着眼于方便使用、实时更新、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科学进行顶层设计,以促进人才培养为核心,行业引领,校企合作,以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集聚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专业核心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构建旅游专业群网络虚拟环境。同时,在我院旅游专业群的企业校区“店中校”——艾迪花园酒店,校企合作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远程视频教学。

深入调研分析,开展旅游专业群展示平台建设方案论证,旅游专业群平台网络课程与模块网络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建设方案论证,网上虚拟酒店、旅行社、景区、展馆教学资源建设方案论证。通过建设,并经过网络平台试运行、 推广应用、完善提高等阶段,整体形成教学视频录像、虚拟实训软件、案例库、实训项目、网络课程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并具有专业动态信息、行业介绍、企业介绍、学术研究信息、就业信息、入职资格、企业链接等信息资源。

(五)“双师”团队建设

根据专业群及其各专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与专业设置规模相适应的高学历、高职称、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通过培训、进修、访问学者、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手段培养现有教师;加大专业群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发挥其引领作用,提升其引领水平;通过资深教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签约结对、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与中青年骨干教师签约结对,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师相关专业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强化教师企业实践要求;“双师”培养校内外结合,旅游专业群负责人兼酒店管理专业带头人担任具有对外经营服务功能的旅游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总经理,各专业骨干教师分别担任前厅部、房务部、餐饮部、旅行社、会展部、财务部等部门的经理。通过建设,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以上,博士生比例达20%,“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校外兼职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80%以上。

以教学团队为主导,紧紧围绕企业实际运作的工作过程(服务流程),全面实施专业群课程体系,细化课程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师生共同体验、持续改进。确立院级专业群课程体系系列教学改革课题,在实践中形成一批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改成果。鼓励教学团队开展科研,引导其将高水平的、具有独创性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与无锡市旅游业协会及其酒店分会、旅行社分会、景区分会紧密合作,与无锡市会展业协会紧密合作,与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企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荐专任教师作为外聘专家参与行业企业的课题申报、项目研究、业务运作、业务培训等工作,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加强与其他旅游高职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中高职衔接项目,建立与中职学校的紧密联系;通过旅游管理专业“专接本”项目的纽带,建立与本科旅游高校的紧密联系;通过与日本活水女子大学与南澳大利亚大学专本衔接项目,建立国际交流的渠道。从而,使教师拓展视野,拓宽思路,取长补短,引入国际先进的旅游职业教育理念。

六、创新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建立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代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代表、行业协会代表、校企合作单位与用人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务、学工、就业、技能鉴定)代表、学校培训业务部门、学生代表等成员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内外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2.突破原有的“系-教研室”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系主任-专业群负责人”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专业群负责人-校企合作专业双带头人-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架构的教学团队。

3.建立配套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群跟踪调研制度、专业群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专业群校外社会实践管理办法、专业群校内实训管理办法、专业群校内实践项目管理办法等。建立与酒店业、旅游业、会展业的高端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互聘、互兼”人才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旅游行业资深专家与专业群骨干教师的互动提高。建立专业群教师评价体系,将专业技术能力和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按照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实习指导等工作项目的要求,实行校内专业教师任职资格考核与准入制度。

4.建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不断完善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2009.

[2]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3]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4]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5]2010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6]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Z].苏教高〔2012〕16号.

[7]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Z].(苏教高〔2012〕1号).

[8]庄西真.论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09(03):4-8.

[9]庄西真.试谈发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几个问题[J].大学研究与评论,2007(04):70-75.

[10]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11]蔡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 旅游学刊,2011,04(04):180-184.

[12]依绍华.旅游学科研究进展及当前研究热点领域[J].旅游管理,2011(08):87-94.

[13]张向前,刘福金.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旅游管理,2011(10):35-42.

[14]胡和平.对高校人才培养中若干关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4-6.

[15]张麦秋,张孝理.高职教育应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协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55-56.

[16]曹福亮.生态位理念下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17-19.

[17]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06):4-8,14.

[18]沈伟明,戴美忠,瞿立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4-219.

[19]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简明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91-95,126-132.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科学设定班级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