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来敲门

时间:2022-06-17 05:10:53

每到高考结束后的填报志愿阶段,都会让学生和家长那根稍微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为什么志愿填报这样难?难就难在选报高校和专业志愿,在很大程度关系到你今后的职业方向,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生的发展轨迹。很多考生因为看不到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看不到知识价值与知识结构的关系,所以在挑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常常需要“容我三思”。加上社会弥漫着“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的思维倾向,于是乎谁都不能不关心三个问题,考多少分?能上什么样的大学?能学什么专业?如此,分数与大学以及专业就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考生的全部期待似乎就是以最低的分数收获到最好的大学和最心仪的专业。

当分数与志愿填报、录取结果与未来成功被绝对化理解之后,谁都不敢大意,谁都“输不起”,于是不少家长和学生想到了职业生涯规划,希望通过做职业规划给孩子选择一个最适合和最有发展前途的专业。

首先,从个人主观因素来说,考生应当根据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来进行志愿的填报,你今后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就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即便是这样,也是有选择技巧的。如果将高考分数看做是“成本支出”的话,那么一对一的志愿选择,往往是硬碰硬,成本比较高。相对而言,结合个人的高考成绩,将大学教育与更高一级教育作整体巧妙规划则是成本收益比较高的一种选择,是将分数与未来发展作优化处理的一种技巧。

例如,A同学的理想目标专业是某重点大学的重点学科(比如生物制药)。若要成功录取,则需要很高的分数,即“成本”很高。如果将专业调整到基础化学,则成本相应降低。如果将学校从重点大学调低到省内重点大学,那么成本继续下降,一志愿录取中标率显著提高。乍一看,这种选择是“退败式选择”,实际不然。因为你以较高成绩被该院校录取,你就有获得保研到你理想中的重点大学的潜在机会。专业上,你有化学基础知识,那么正好为研究生阶段的制药专业奠定知识基础。如此,虽然你以较低的成绩被稍逊一点的高校、稍逊一点的专业录取,但是你却还有机会被名牌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收益是高是低,岂不是一目了然。

其次,我们在志愿填报时还要考虑客观情况。不管高考志愿如何千变万化,但是录取的结果只有三种。第一类是上线就走,第二类是高分低就,第三类则是正常录取。那到底是上线就走好,还是高分低就好?这就要看看我们对当前高等院校所潜藏的优质(稀缺)资源了解多少。能够得到这些资源者,自然是好。否则,则不可称其为好。

所谓高校优质(稀缺)资源,是指院校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奖学金、出国交流以及保研、保博等。这些资源由于稀缺,能够享受的一定是少数派——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成绩优秀往往与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动力相关。就入学成绩而言,高分低就者,更有取得好成绩的可能。而搭线就上者,则正好相反。

假设有两位考生,高考成绩相差无几,一个冲刺北大未果,最终被山西大学录取,这应该甚是郁闷了;而另一个则刚刚踩线就读,这应该是比较爽的了。但是在大学四年,被山西大学录取的那位学生由于学业优秀,各种奖学金接踵而至;四年后,还很幸运地获得了保送北大读研的机会。而这一切都是踩线生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此说来,“郁闷”者有必要“郁闷”吗?“爽”者又能“爽”几时呢?

高考志愿只是人生发展过程的驿站。你的人生能否成功,取决于你是如何设计你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大凡教育规划,主要有六种。前三种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后三种教育是大学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硕博连读)、大学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工作+博士生教育(全非连读)。一旦看准你的目标,选择好其中的任意一种,就可以走上成功的大道了。由此可见,只要你能将自己的教育、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再难的志愿选择,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上一篇:山东卷 第8期 下一篇:人生是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