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位 第7期

时间:2022-06-17 01:46:38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不会有教师再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解读

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头,不枝不蔓。接着创设出这样一种情景:一所学校一年内走了七八位教师,“有人心寒地断言。不会有教师再留下来”。文章这样写是有其目的的:前边的“走”与后边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有利于突出女教师精神的可贵。接下来写代课女教师的教学情况,这是略写部分。下面的送别才是文章高潮,有一个细节写得非常感人:“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给”他们的古诗。“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富有深刻含义,表现出的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还有一个特别镜头――“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凝滞”二字意味深长,一是说明女教师被孩子们的举动所感动,二是表现女教师神圣的使命感。

文章写到女教师的骨灰盒从北京送回来,“上面没有照片”。这一小小的细节描写也是独具匠心的,说明女教师为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一切,但她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正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

故事结尾处,男教师提到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每次开学第一课在小山坡上背诵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这样安排,既是表现对女教师的纪念,又给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上一篇:紫色人生 第7期 下一篇:不识字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