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时间:2022-06-17 07:27:23

公安院校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摘 要:公安院校学生艺术社团是推行公安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以理工科为主的公安院校更应注重对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继而加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新形势、新矛盾、新任务对公安工作的需要。公安院校学生艺术社团与普通高校艺术社团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区别性,这是由学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公安院校艺术社团既要借鉴普通高校艺术社团发展的模式,也要发展符合自身需求的特色。

关键词:公安院校;艺术社团;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22-02

公安院校学生艺术社团是推行公安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以理工科为主的公安院校更应注重对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继而加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新形势、新矛盾、新任务对公安工作的需要。

当下,我国公安类院校基本都实行警务化管理,这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使命和任务决定的,这也是培养合格公安专门人才的基本措施之一。在如何处理好警务化管理和学生个性发展以达到公安院校培养目标这一问题上,学生艺术社团及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纽带作用,这也为公安院校艺术社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院校学生艺术社团与普通高校艺术社团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区别性,这是由学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公安院校艺术社团既要借鉴普通高校艺术社团发展的模式,也要发展符合自身需求的特点、特色。

一、加强“社团引领力”,发展具有警营特色的艺术团体

(一)加强“社团引领力”,做好顶层设计规划

目前,大多数艺术社团依靠兴趣爱好吸纳成员的。其优势在于学生的主动接受,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收效也较好,而其弊端则呈现于社团的整体发展规划意识淡薄,组织纪律随意、松散等方面。因此,为了确保艺术社团的优质长效发展,必须要加强社团的引领力,做好顶层设计规划。

“社团引领力”主要包括人的引领和精神文化的引领。社团教育核心在于育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抓好对学生能力的组织培养,对其个体和社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社团的发展需要正确、先进的引领力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旺盛的活力和感召力,继而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社团的良性发展,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不能过于“顺其自然”,也不能“生搬硬套”、“形式主义”。公安院校艺术社团的发展规划应确保规划的科学性、长期性,符合公安工作要求、艺术发展规律和社团科学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实用性,建设发展具有警营特色的艺术社团

通过艺术类社团,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在陶冶警察大学生情操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体现艺术教育实用性的同时,将艺术社团教育、活动与公安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并利用艺术的情感教育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情感的发展和心理的调适, 应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上风, 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公安类院校往往容易偏重学生的逻辑――认知能力的发展, 而忽视他们的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因此,公安类院校应把发展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提高心理水平作为一项紧迫任务。这就要求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加以运用,并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艺术类社团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使学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娱乐身心, 消除疲劳, 增进人际交往。

公安院校的艺术社团发展,应在保持艺术性的基础上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性社团,更多的融合公安工作的元素,既要做到公安储备人才的素质全面化,也要兼顾艺术教育的实用性,有针对性的开设与公安元素相近的艺术社团、多创作公安题材的艺术作品等。如开设行进管乐团或行进打击乐团等,将警察意志与行进乐的军乐情怀相结合,既保证了学生在艺术性上的培养熏陶,也构建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乐团文化。

二、提升“社团凝聚力”,开展警营“家文化”建设

加强“社团引领力”的落脚点是提升“社团凝聚力”。正确的意识体系只有被社团成员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自我意识,才能为大家所自觉遵守和执行。在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学警所有的起居生活都是在一起的,与军队的战友情一样,这样的“一日生活制度”(即警务化管理制度)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无比深厚的感情,而“社团凝聚力”需要这种情感教育和保证,进而形成一种社团情感文化,即警营“家文化”。

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成员情感平台的搭建,而警营“家文化”建设正是营造一种成员自我归属的依托,进而使得社团成员主动的参与、维护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艺术类社团普遍存在自律性不强、活动组织涣散等问题,很多学校为保证艺术类社团的发展,运用了各种强制性的制度去约束学生,如迟到、旷排扣除相应的学分,退团给予处分等等,但往往这样硬性的管理并未得到很好的收效,也使学生对原本喜爱的社团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入“家文化”的概念就是为从根本上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本无血缘关系的同学们通过情感为纽带,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学生们自主的监督、互帮互助、坚持、创新等转化为学生的核心利益,最终达到社团的良性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家文化”的同时,要规避只有“家族主义”而无公共精神等消极因素,如社团新旧负责人交接时,不按规章制度、不顾社团发展大局,单凭个人感情等情况。

三、增强“社团持续力”,以长效机制促社团良性发展

如果说引领力和凝聚力是社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话,社团发展的持续力无疑成为检验社团发展程度的标尺和目标。为保障社团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要建章立制,科学化管理,艺术类社团更是如此,以便于社团的长期发展,并逐步建起优质高标的社团艺术文化。

(一)完善社团考核、量化、评优机制等,以科学发展和荣誉教育促社团发展

建立健全的社团发展管理体系,将有长期需求训练的部分艺术社团,如警乐团、舞蹈团等,并入到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去,设置为一门公共任选课,设立完善的考勤、考核、量化制度。同时,打造部分优秀品牌艺术社团,以点带面,以品牌效应牵头其他社团创新活动模式,实施荣誉教育和鼓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团体及个人给予嘉奖、评优等。

(二)加强艺术社团活动形式的合作性

艺术类社团主要包括音乐类、舞蹈类、书画类及摄影类等社团,其中音乐类和舞蹈类社团由于作品的表演形式等因素,成员大多都以合作性展开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社团成员的亲密度和凝聚力,其他类社团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开展书画作品展、作品艺术赏析交流会,不同类艺术社团合作联谊等形式,加强交流联系,创新活动方式,以艺术种类交叉、艺术形式交叉和活动内容交叉等为结合点,迎合社团未来发展的融合性和整体性要求,不断规范社团的整体运作。

(三)有效运用新媒体,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面对新的时代环境,有效运用新媒体有利于扩大社团的影响力,让艺术社团活动深植于更广大的受益层面,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开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由于学生大部分获取信息的来源都来自网络、智能手机等,因此,有效利用手机APP有助于社团的宣传,通过微信公共订阅号、人人、微博等新媒体扩大对艺术社团的宣传力度及组织活动的覆盖面,更生动直观的反应出艺术社团发展情况和具体信息。此外,利用微信群聊、QQ群等方式,加强各艺术社团新老成员及指导教师间的联系,老师可以及时对社团成员进行指导,也让师生、新老成员间的得到归属感。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探索公安院校艺术社团发展的新模式,加强艺术社团的建设发展,有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有利于警察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锻炼,培养符合当下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预备警官。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警务化管理体制下警察院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J].警官论坛,2011(01).

[2]孔繁燕.谈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几点认识[J].艺术教育,2009(06).

[3]戴烽.家文化视角下的公共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8(04).

上一篇:从毕业生的需求看大学英语与行业英语的教学改... 下一篇:浅谈开展儿童舞蹈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