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眼泪不去扶

时间:2022-06-17 03:13:41

时常想起在机场看到的日本小男孩。

那次到机场为朋友送行,由于登机时间尚早,我们就坐在候机大厅里打发时间。或许是年末的缘故,乘机的人特别多。有一个日本小男孩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大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趴在一只带轱辘的大旅行箱上,在人群中快活地用脚撑着地钻来钻去。他的父母在不远处拿着一张报纸聚精会神地研究着什么,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孩子会跑丢了。过了一会儿,父母决定出发了,向人群中招呼一声,得到回应后,提着行李就往前走。小男孩匆匆地在人群中拽着大箱子尾随着父母,而他的父母始终没有回头找一下小男孩,小男孩也是始终兴高采烈地跟着,没有丝毫惊慌和抱怨。我想,这事对他们来说肯定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但这件事尽管很平常,对我触动却很大,日本人教育孩子之“严酷”可见一斑。

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生活在极其优越环境里的一个男孩曾经几度自杀,父母认为是他们整日忙于工作,与孩子缺乏交流使之产生孤独感而造成的,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加关怀和体贴,然而孩子仍闷闷不乐。在孩子又一次试图自杀未果之后,这对父母决定双双请假陪孩子出去散心。他们来到郊外打猎,然而悲剧就在这一刻发生了――这个男孩趁父母不注意饮弹自尽了。到这一时刻,这对父母仍不明白:我们对孩子那么关心,为什么孩子还会自杀?!

这是两个多么不同的男孩呀,那个日本男孩只是做了看行李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却表现得兴高采烈;而这个中国男孩在极度优越的环境中却抑郁而终。

这是为什么呢?我国古人道出了其中的原由:“受(授)之以鱼”,不如“受(授)之以渔”!因为在“渔”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由“渔”而获得了成就感、自豪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久而久之,他将会成为一位能力强、自信、乐观的人。

我想起了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美国社会――暴力、、早孕、自杀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它源于一批出生于美国最辉煌的40年代、成熟于60年代的年轻人。记得有一本书上分析那时美国经济、政治上的强盛给家庭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时说:

“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给予淡化。孩子的劳动被认为是家庭生活的必要支持之一的局面已被取消,大部分的孩子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担心,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自身的未来,希望他们能独善其身,做个好学生,将来能有好的出路,而不要求他们为家庭做什么贡献。社会经济的成熟,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选择的享受,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开始渐渐丧失以往因为能为家庭做贡献的自豪与自信,取而代之的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

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背景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何其相似啊!前车之鉴,如果中国的父母不吸取这段美国家庭教育的教训,不能在物质生活丰富的背景下及时调整家庭教育观念,就会重蹈覆辙,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当然,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意见的一致、持之以恒;也需要父母在孩子失意或灰心时给予指导与鼓励;更需要父母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避免他们孤独感的产生。

但无论如何,请记住:忍住眼泪不去扶!

上一篇:女儿教给我的爱 下一篇:怕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