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效果初评

时间:2022-06-17 02:39:25

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效果初评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 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 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针刺肩部穴位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 (VAS), 治疗前为(7.6±1.3)、(7.5±1.2)分,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为(1.7±0.6)、(3.6±1.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卒中;肩部穴位;针刺治疗;运动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kinesi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were divided by treatment method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kinesi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kinesitherapy +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ha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s as (7.6±1.3) and (7.5±1.2) points. Their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ir scores were (1.7±0.6) and (3.6±1.4)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Stroke; Shoulder acupoi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Kinesitherapy

部分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 会出现患侧肩痛及手、腕肿痛等一系列肩手症状, 称之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脑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将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引发患者肢体形态改变、手部肌肉萎缩及功能丧失, 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影响较大。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临床治疗中发现, 运动疗法及针刺肩部穴位效果良好。为此,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运动疗法联合针刺肩部穴位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针刺肩部穴位治疗,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9.2±11.5) 岁, 病程20~100 d;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60.2±11.4) 岁, 病程21~98 d。两组入选患者均为脑卒中发病后来本院就诊住院治疗患者, 患者均意识清楚、无明显感觉障碍, 已排除合并其他疾病(肩周炎、颈椎病等)导致肩痛者、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者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肩关节的自主活动幅度, 如前屈、外展、旋前、环转等基本一致。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肩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用药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药物治疗, 包括控制脑水肿、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同时, 给予两组患者营养脑细胞的药物[2]。两组患者均禁服镇痛药物。

1. 2.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肩部穴位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 2. 2. 1 针刺方法 ①取穴:找到肩部明显压痛点, 2个[3]。②针具:本次研究使用健卫仕牌毫针用作针刺工具, 毫针直径0.3 mm, 长度40~50 mm。③操作方法:观察组患者取坐位, 若患者无法保持坐位稳定可改为侧卧位。操作者确定明显压痛点后, 以压痛点为中心, 于中心下方约8~9 cm处画定进针穴点。对进针点局部进行严格消毒及酒精脱色, 取适当长度的毫针快速进针, 刺入皮下为宜;进针后, 沿纵向将毫针平贴于皮下, 针尖直对压痛点。操作者要认真观察进针时毫针的所过痕迹, 注意皮肤隆起的轨迹。此时, 操作者询问患者感受, 如无酸麻胀痛, 才行针。操作者双手协同行针, 左手持针刺上方, 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 左手捏拿行针位置和幅度。两手以青龙摆尾法施以行针, 频次控制在80次

1. 2. 2. 2 运动方法 患者每次练习时间应在30 min以上, 40 min以下, 锻炼1次/d, 锻炼方法如下:①根据每个患者的肩痛特点及关节功能障碍特点制定运动计划。②每天患者需要练习:a.颈部控制性活动, 主要是旋转、扭头等练习;b.姿势对称性的活动, 主要是双侧肢体共同参与的运动;c.躯干活动, 以躯干控制活动为主;d.平衡能力锻炼, 锻炼患者站立、走动的平衡能力;e.坐-站位转换能力训练;f.肩关节控制活动训练, 在治疗师帮助下, 患者以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两手交叉做直臂上举的动作, 活动肩关节。患者主动和被动做患侧肩关节做外旋、外展、耸肩等动作, 增大肩关节的自由活动度, 患肩用三角巾吊挂, 防止肩关节半脱位;g.肘关节、腕关节及手部关节的控制活动训练, 主要锻炼各个关节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提升各关节的功能[5]。

1. 2. 2. 3 研究方法 由专科医师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VAS 评分, 治疗后进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 并进行统计和分析。治疗时间为1个月。

1. 3 疗效评价

1. 3. 1 评价标准 肩痛改善效果评价标准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改善采用 ASES 评分法作为评价标准[6]。

1. 3. 2 评价方法 VAS评分越低, 证明肩痛改善效果越好。肩关节功能改善以总有效率表示, 计算方法如下:以ASES 评分评估患者, 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VAS 评分, 治疗前为(7.6±1.3)、(7.5±1.2)分,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为(1.7±0.6)、(3.6±1.4)分,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ASES评分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6.7%,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未死亡的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 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如肩手综合征等, 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为20.0%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自发痛或活动痛, 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 关节运动受限等。患者由于惧怕疼痛, 往往有意识的限制自身活动, 反而使各关节的活动明显受限, 疼痛加重, 不利于患者恢复。为此, 应在治疗中引导和协助患者积极进行运动训练, 尽快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或保留患侧残存的功能。运动疗法是当前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方法, 但是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且过程较为漫长, 而针刺肩痛穴位治疗方法的加入, 可强化运动疗法的效果, 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3. 1 研究结果分析 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进行了研究, 采用了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患者肩痛, 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研究中发现, 仅通过运动疗法, 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并不理想, 对照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分别为(7.5±1.2)、(3.6±1.4)分, 患者仍然能感觉到肩部明显的痛感;同时, 在肩关节改善方面, 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6.7%, 而观察组则达到了93.3%。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增加针刺肩部穴位的观察组,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有1例患者ASES评分达到92分, 肩关节基本已恢复正常功能和形态。因此, 在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时, 推荐使用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

3. 2 针刺肩部穴位疗法 西医尚未阐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且无特效治疗药物, 而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较好。针刺肩部穴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较好, 且起效较快。针刺肩部穴位可以通经活络, 消肿止痛, 改善脑卒中后血阻壅痹的现状。在本次研究中, 针刺肩部穴位联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也被证实, 针刺肩部穴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优越性较为显著。此外, 研究中发现针刺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由此可知, 针刺肩部穴位较为安全。同时, 针刺的禁忌证较少, 广泛适用于各类脑卒中患者。

3. 3 运动疗法 本次研究中发现, 应尽早实施运动疗法。及早开始运动, 可避免患者患侧肌肉的萎缩, 同时提升功能恢复的效果。为此, 本次研究建议如下:训练前治疗师教授患者家属按摩患者肌肉组织的方法, 提高局部血液循环速度, 避免发生运动伤害。患者以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两手交叉作直臂上举的动作, 活动肩关节, 患者在治疗师帮助下充分做好各关节准备活动后, 开始腕部及肘关节, 肩关节的外展、曲屈和外旋训练, 训练的位置逐渐过渡到下肢。此外, 患者还接受步态训练、手功能和技巧性训练, 以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患者康复训练期间, 负责的医护人员及家属要积极给予患者鼓励, 如朋友一般关怀患者, 倾听患者苦恼, 为其进行心理疏导, 不断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川, 朱永磊, 沈小舒, 等.腕踝针结合中低频混合电疗治疗偏瘫性肩痛疗效观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1):39-40.

[2] 陈红霞, 何铭锋, 谢仁明.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4):333.

[3] 徐磊, 江勇, 曹小芳.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12):1866.

[4] 倪欢欢, 崔晓, 胡永善, 等.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6):367-368.

[5] 李宁, 田丰玮, 王成伟, 等.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双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国针灸, 2012, 32(2):105.

[6] 李树伟, 李红霞.古代浅刺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6(4):36-37.

[收稿日期:2015-01-15]

上一篇:温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双管喉罩与标准型喉罩用于妇科腹腔镜麻醉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