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审计启动完善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时间:2022-06-16 10:43:03

地方债审计启动完善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一场针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审计风暴”全面展开。国家审计署网站通知:“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此次审计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表明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国家整体金融风险,传递出新班子对经济政策全盘摸底的决心,并将成为反腐败的一步先行棋。

财政部长楼继伟曾表示,财政部正在部署有关地方债的调查,先以审计署统计的约11万亿元债务为基础,区分出显性、隐性、直接以及或有债务并分析风险,分门别类采取政策,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他强调,下一步会研究完善制度。

中国地方政府新债抵旧债,是拿未来的钱做现在的事。适度举债,对发展经济有益,甚至是必要的。但过度借贷,资不抵债,后果不堪设想。在市场社会中,政府行政职能虽然不会破产,但举债过重,在理论上就将破产。

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其难点是规模的不透明和举债方式的不规范。因此,中国应尽快建立更科学的监管制度,并在债务背后建立一个有效的还款资金计划。

普华永道: 上半年 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活动放缓

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8月29日研报称,在中国领导层换届、政策转型、逐步开始对较为宽松的银根进行紧缩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地区并购交易买方持谨慎态度。整体来看,2013年上半年中国地区并购市场持续低迷。

2013年上半年,中国地区并购交易总数量为2,118宗,交易总金额为1,195亿美元,环比分别下降了5%和6%,均低于往年峰值。然而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总体交易数量和金额则分别上升了13%和60%。

其中,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仅为78宗,低于2012年下半年的95宗。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在资源领域的投资依然是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的最大驱动因素。相比而言,民营企业则更加积极地在海外寻找消费品、品牌、知识产权和技术的购买机会并将其引入中国市场。

虽然中国大陆企业对北美和欧洲等成熟市场的海外并购活动有所放缓,但是北美和欧洲仍是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最重要的两大目的地。然而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民营企业对海外并购的态度比预期更为谨慎,许多民营企业转而集中精力应对变得困难的国内市场,同时民营企业相对较难从本地获取并购贷款。

俄将扩建西伯利亚铁路 扩大出口贸易规模

8月7日,俄罗斯政府宣布,为改造升级连接欧洲和太平洋的铁路大动脉西伯利亚铁路设施,总统普京近日批准投资170亿美元,在2018年前将西伯利亚大铁路扩建至9300公里,届时年运货量将增加5500万吨,相当于提高运能46%。

早在2012年,俄罗斯政府成立了远东发展部。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俄政府已经通过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规划,能源和交通领域是优先发展方向。分析人士表示,俄罗斯欲借铁路扩建拉动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出口贸易规模,缓解经济压力。

数据显示,去年欧亚之间逾13%的集装箱运输依靠西伯利亚大铁路完成。目前,该铁路年货运能力为1.2亿吨。随着欧亚国家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货物运输量增加,现有铁路设施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另外,俄罗斯是全球原油生产和出口国,每天通过铁路运往亚洲的石油约为25万桶。扩建西伯利亚铁路能加大俄罗斯对亚洲的原油出口,煤炭出口也将受益。同时,铁路升级将提升俄罗斯在欧亚贸易中的地位。

工信部力促两化融合 增强企业及信息产业竞争力

8月8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今年以来着手制定了一个中长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的目标主要包括:到2018年,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苗圩说,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层变革。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我们抓住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的制高点。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破解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瓶颈,关键在于在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必须从仅仅关注管理的信息化,快速地向研发、产品和生产的信息化发展。

因此,国家应通过各种政策和举措,扶持和加快生产企业或平台的发展,这不仅关系着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更关系着国家经济的转型战略能否成功。

中国将成最大石油净进口国 长期趋势严峻

8月9日,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能源展望预测报告》指出,今年10月份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可能再次超过美国,2014年全年石油净进口量也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石油需求稳定,本土页岩油产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石油消费量飙升。

8日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创历史新高,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

近年来,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价格形成机制总体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求重心加速东移,供应轴心逐渐西移。目前,美国石油消费量是中国的近2倍,而中国新增石油消费需求居全球第一。根据《中国能源政策》白皮书,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本世纪初的32%上升到目前的近60%,进口原油仍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

随着“能源独立”政策的实施,美国石油进口量已相对稳定而中国则处于快速上升通道,这种趋势很可能将长期保持。当务之急是认识到长期趋势的严峻性,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现在必须行动起来制定国家层面的综合性能源战略,做到未雨绸缪。

新西兰乳品再陷质量门 监管部门和企业需共建防护网

8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新西兰韦斯特兰(Westland)公司进口的两批乳铁蛋白中检出硝酸盐含量异常。经核查确认,涉及的新西兰产品中共有390公斤输往中国用做乳品生产原料,但均未进入流通、消费环节。

据了解,这次是完达山乳业公司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进口乳铁蛋白中检出硝酸盐含量异常的。国家质检总局已就此向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通报信息,核实受影响产品的情况。中国已暂停进口。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也表示,已撤销该公司4个批次乳铁蛋白的出口许可,包括被中国检出问题的2个批次。问题乳铁蛋白并未进入流通市场,新西兰市场也并未出售这些问题产品。

此次被检出乳品问题,是新西兰乳品业今年第三次被曝出质量问题,凸显了企业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漏洞,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在中国,一方面是奶源大量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却是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控制力不足,破解奶源的“海外依赖症”,需要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协作。在进口环节中要加强检测力度。

上一篇:怀柔提升行政审批效率的探索实践 下一篇:中国经济指数:7月滞胀趋势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