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陶器刻划装饰几何纹样的特点

时间:2022-06-16 09:25:58

龙山文化陶器刻划装饰几何纹样的特点

摘要:龙山文化的命名,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今济南市章丘市)发掘之后提出的,属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种彩陶文化。龙山文化陶器的造型千姿百态,端庄优美,欣赏价值极高。本文从龙山文化陶器装饰纹样的变迁来探讨龙山文化陶器装饰几何纹样的特点。

关键词:龙山文化陶器;刻划几何纹样

0 引言

陶器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陶器的历史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历史,陶器展示了艺术的起源、发展的历程,显示了艺术发展的许多特征,体现了早期艺术的风格面貌,为认识艺术的意义、艺术发展的规律提供了重要条件[1]。

1 龙山文化陶器装饰纹样变迁溯源

龙山文化是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龙山镇,距今约4000~4600年。因出土器物以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为主,为区别于以红陶为主的仰韶文化,当时曾被称之为‘黑陶文化’[2],这在当时也被看作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分属于不同系统的文化遗存。据考古资料记载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传承发展而来。作为陶器的一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史前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探索原始社会人们生存之谜的一把钥匙。龙山文化的装饰纹样比较简洁、朴素。它是对之前陶器纹饰发展的一种升华,是对生活和艺术美的一种提炼。龙山文化陶器延续使用了几何纹样,并根据器身的需要将其进一步发展,不再使用彩绘,取而代之的是与器身同色的凹凸的单线或者是复线弦纹形成一种质朴的美和明快的节奏感。龙山文化陶器的纹样变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它删繁就简,为陶器量体裁衣,因器施饰,重在表现黑陶本身的材质之美,同时根据不同的部位装饰不同粗细的线,成为陶瓷装饰本身发展的典范。

1.1 轮制工艺与纹样的关系

朴素、单纯之美是龙山文化陶器在纹样装饰上的特有风格。龙山文化陶器其装饰纹样延伸和发展了彩陶艺术中的几何纹,但其纹样不是用彩绘的形式来表现,而是在弦纹的框架下用刻划的直线来组织,其装饰纹样的风格与轮制工艺的使用有直接的联系。弦纹是龙山文化陶器中最常见的一种纹饰,弦纹粗细不同,细弦纹是一条细长的线,粗弦纹呈宽带状,中间形成凹槽,形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时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有时弦纹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轮制工艺的应用使弦纹的制作更容易,通过陶轮的旋转很容易制作出凹凸、粗细、深浅不等的弦纹。由于使用工具及处理方法的不同,有凹凸、粗细、尖方、圆弧等不同形状,也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之分。陶器器身上装饰的凹凸的单线或复线的平行弦纹形成一种节奏美。龙山文化陶器的镂孔几何纹样种类多样,纹样刻划细致、精美,这也与轮制工艺的使用也有很大关系。轮制工艺的使用可以使器物的器壁制作的很薄,这样也为镂孔几何纹样的装饰提供了方便。另外,轮制工艺的使用使陶器器身更加平滑、规整,这为纹样的精细刻划提供了方便。龙山文化陶器的装饰纹样具有一种简洁、单纯美,纹样刻划细致,器身的平滑程度是必备的条件,轮制工艺的使用是龙山文化陶器纹样精细的一个必备前提条件。

2 龙山文化几何型纹样与彩陶文化几何型纹样的区别

彩陶时期的几何纹样又可分为仰韶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几个典型,按我们今天的认识,是由具象的形象概括、抽象的点、线、面等相互组织构成一种形式。而龙山文化的几何纹则有着完全区别于彩陶纹样的造型方法及特征。

2.1 彩陶文化几何形纹样的造型特征

(1)仰韶类型的几何纹。仰韶类型的几何纹样的发展过程是:写实(初级的)归纳、概括(以直线为主的)几何纹。以鱼纹为例,仰韶类型早期的鱼纹写实、生动,刻画了鱼身体各个部位的特征,表现了创作者对自然物敏锐的洞察力,很少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随着时间的发展,由当初的写实鱼纹到最后逐渐写意,形成了丰富的几何图案。它们讲求简洁明朗,从具象归纳为抽象,追求的是线的变化、多组三角形的大小变化,形成了面与线的对比。(2)庙底沟类型的几何纹。庙底沟类型的几何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是鸟纹,它们的发展过程是:写实(写意)变形(以曲线为主的、具有规范性)几何纹样。从陶器上鸟纹的变化看出,纹样均是以正面、侧面、多角度飞翔的鸟纹变形为基本元素,再加以组合、变化,得到的几何纹。正面的具象鸟纹已经是经过高度提炼的形象,鸟头和鸟身逐渐分离,鸟头简化为圆点,翅膀则简化为钩曲形纹,最后经过不同形式的组合,最终以回旋的钩曲方式,形成庙底沟类型晚期最具特征的钩羽圆点纹。这种以钩羽、圆点演绎而成抽象的几何图案,使纹样充满动感,突破了对称的纹样格式。(3)马家窑类型的几何纹。马家窑类型彩陶上的几何纹样也以鸟纹为例来进行分析说明。马家窑类型的鸟纹相对于庙底沟类型的鸟纹,鸟纹的翅膀更加的夸张和旋转,形象也更加柔美、律动。马家窑早期的正面鸟纹外形像天鹅,到了中期,创作者充分掌握了鸟飞翔的最大特点,高度地提炼、取舍使正面鸟纹的鸟头和鸟身先后消失,只留下反向旋转的两翅。这一时期,由变体鸟纹抽象、演变而来的,以点和螺旋纹为构成元素的旋纹占据着马家窑类型彩陶几何纹的大部分。通过上述,对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彩陶文化的纹样最初拥有着写实的表象形态,但后来在写实的基础上不断归纳和变形,统一于基本的格式和形态中,而成为几何纹。

2.2 龙山文化陶器几何纹样的造型特征

龙山文化的几何纹样纯粹是作为装饰的抽象几何纹,纹样避免了具象的形像,而强调线条组织的形式感。前面讲过,龙山文化陶器几何纹样与制陶技术有着有机联系,利用各种不同的装饰方法在陶器上运用划纹、压纹、印纹、镂孔、附加堆纹等组织纹样。特别是弦纹的大量运用是与轮制技术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龙山文化陶器中直线构成的纹样最为多见,纹饰多是在平行弦纹之上或之间平行地组织几条直线,有的则在陶器器壁上刻划几条垂直短直线的暗纹,暗纹长短不齐,数目不一,距离不等,这样不但不破坏陶器的整体美观,反而很有趣味。还有一种平行斜纹,发现在山东大学征集的一块陶器残片上,纹样在中部两道凹凸弦纹之间划满了规则的平行斜线,两行斜线之间间隔许多锥刺成钉状的小点,非常工整精致。龙山文化陶器的三角形纹有的用刻划的方法整齐地或随意地刻出,有的三角形内是空白的,有的则加双边修饰,有的用同一方向平行斜线或相对而行的平行斜线填充。这些三角形通常是正倒相间地组成连续纹样,纹样看上去整齐而有一定的韵律,具有活泼的动感。方格纹或菱形纹,在纹样的制作时使用了刻划、压印、拍打等制作手法,方格纹和菱形纹相互转化,规则方正一些的是方格纹,随意一些的便成了菱形纹,出土于日照两城镇、滕县后孤堆的陶片纹样。龙山文化的直线几何纹往往还相互配合,变化多样。龙山文化陶器中曲线几何纹比较少见,多为在两条平行弦纹之间平行排列的圆圈镂孔纹,这些小圆圈纹一般分布在陶器的颈部,排列规整,富于节奏,体现了一种庄严的美。

3 结语

总之,仰韶文化等类型的几何纹样在制作时都是直接在陶器上涂绘,而龙山文化陶器的几何纹样多使用工具进行制作,多种装饰手法的应用使原本简单的纹样别具风格。龙山文化陶器的几何纹样与原先象征寓意的装饰本意已经脱离,变成纯粹作为陶器装饰的抽象几何纹,完全追求装饰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32.

[2] 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J].考古,1982(2):176.

上一篇:当代男装中性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浅析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