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6-16 07:46:57

小学生习作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倡导“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广大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空话、套话可谓是“深恶痛疾”,甚至于“口诛笔伐”之。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知我们是否反省过:学生天生就会说假话、空话、套话吗?他们又是怎样学会说假话、空话、套话的?面对学生爱写假话、空话、套话这个由来已久的作文教学顽症,我们的语文老师又在起着怎样的指导作用呢?作文教学应当如何引导儿童“解套”?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次习作训练是这样的:

习作一: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星,我们都度过了许许多多欢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新课程倡导的是让学生自由表达,所以在这次习作开始的时候,我也没限制学生,安排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自由写。可是,学生所选的写作内容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3个学生,所写的景点可谓是天南海北,有北京、上海、杭州、绍兴……有的还是去年暑假里游过的,更早的甚至是8岁、9岁时游过的,唯独朝夕相处的校园却只有七、八个学生写。面对这样的课堂现象,我作出了如下干预:让学生停下笔来,然后带领他们去逛校园,一圈逛下来,学生们有收获了。回到教室,我就让学生讨论:如果现在我们要评选“校园第一景”,你将推荐什么景物?这个景物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推荐它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这样一引导,学生的兴致来了:教师寝室前的“植物园新”;有的说要推荐学校东边的那桂花林;有的说要推荐学校教学门口的两棵雪松树……就在这种兴致勃勃的推荐活动中,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写起来就有感觉了,当然也就不会去套用别人的话来写了。

反思:

儿童不喜欢回忆,他们生活在当下,出现在眼前的事物、发生在眼前的事情,最容易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选取景物的时候却为什么会出现“舍近求远”、“舍新求旧”、“舍熟求生”的现象呢?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从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仔细分析,就不难摸到学生的真实心态:学生如果选择了校园,他就不能用现成的套话来写了,就得很顶真地来描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但他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把它们写下来,或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写下来;而写别处的景物,就轻松多了,他可以完全凭着脑子里储存的那些关于写景的模式化的半成品的东西,来一番“组装”和“粘贴”,什么桃花、柳树、假山、喷泉等等,全都可以任由他的需要“信笔开河”,“套”得淋漓尽致。再说上个学期(四上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训练,也是写景物的,有的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印象在稿纸上“旧地重游一番”。这样的习作,多轻松呀!

在案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自由写作”行为不加以干涉,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在作文本上旧地重游一番,旧文重写一遍,旧话重写一次,或是凭着平时读作文选的印象,节选、粘贴几段写景的文字,这样的所谓“自主写作”,学生能有什么提高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当然也将会处于一种“零效”状态。

透过学生中“套”和教师如何帮助解“套”的现象分析,我们看到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作出了重新定位:“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定位,对整治传统写作教学中的种种积弊,可谓是一剂良方。但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贯彻新课标精神时,却未能全面领会新课标的精髓,过多地把目光聚焦在“自我”、“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等新鲜词汇上,肤浅地认为,“自由表达”就是不设任何框框,没有任何限制,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错误地认为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就是要淡化“教师的指导”。出现了“自由表达=自能表达”;“自由表达=任意表达”等认识误区,这样就必然会进一步导致儿童大说套话,大走套路。

案例二:

“本班新闻联播”

目的:学习攫取新闻和简单的新闻写作;学会与他的合作;学做“主持人”、“导演”、“编辑”、“演员”和“评员”。

上课程序:

1、上课后,教师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时、甚至于每分、每秒,都会出现千千万万的新闻。”“如果把新闻发生的范围缩小一点,不说世界的,不说全国的,甚至也不说本市、本镇的,那么,请你想想,就在我们的班级中,在一周的时间里,有没有发生么可以记录的新闻呢?”

“譬如,在春节前,抗击暴风雪的战斗中,我班哪些学每天把从电视、广播、报纸中听

来、看到的消息,利用间谈话课告知同学们;又有哪些同学把村里的干部党员带领群众抗灾救灾的动人事迹编成小报发给同学看的;在期中检测中,哪几位平时成绩平平的同学,这次超常发挥,取得了好成绩,而哪位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却有门功课考砸了,闹了个优秀率也达不到,而且在课堂上哭鼻子,你看到这些同学的表现有何看法、见解等等,都应该属于班级发生的新闻范围”;

2、教师作了有关新闻的介绍后,即要求全班每位同学写一条有关班级一周之内的百字新闻,要求有新闻题目。

3、新闻完成后,交给每一小组预先选出的两位“编辑”进行一定的修改、润色、加工、改正错别字,还要按新闻内容的轻重缓急排个队;

4、每个小组选一个“导演”,由导演安排播音方式、天气预报、插播广告等;

5、每小组选两位新闻报道的“节目主持人”,一男一女,并且规定,“编辑”将新闻编辑完成之后,必须很快地交给“节目主持人”,以便熟读条目,上台“播音”;

6、每组假设为一个“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前应自报家门,为自己的“电视台”起一个名字,教师并且应该提示一些注意事项,如:应该面向观众,尽量不看手中稿子,声音响亮等等。

7、为了将四个“电视台”的新闻写作手段和播音的水平评个高低,还需选出三个或者五个“评委”,当四对“主持人”进行新闻播音的时候,请“评委”们对他们的播音进行一定的评定和打分,学习电视台节目的模样。

8、教师提示,新闻播出的间隙,可以考虑插播“广告”、“天气预报”或一段乐曲、歌曲之类内容,以活跃气氛。

9、活动完成,请同学们写或记叙,或议论文章一篇。题目有“本班新闻联播”、“我做主持人”、“我做评委”、“我看‘本班新闻”’、“哪个小组最出色”等等。

案例二作文训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改变了传统的命题作文方式,诱导学生以文字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深化了写作活动的本质要求;

第二,打破了以往作文课中写作和生活相脱节的僵死状况,课堂气氛活泼、热烈,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完成“思维――文字”的转化。

第三,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能力塑造,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逆向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行动和语言的表现能力,当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关于写作训练中提出的多项目标和要求。

由此看来,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不断更新作文教学的理念,直面学生习作中以套话代替深入观察,代替生活体验,代替自己的思考,自觉反思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套”,找回自己的语言生命,实现作文教学地有效性。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体育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风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