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

时间:2022-06-16 05:48:25

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

【摘 要】学校中的贫困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一些会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人格健全,情商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心理贫困”的表现方面、形成原因以及帮扶渠道进行阐述,希望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成长环境,加强对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疏导。

【关键词】贫困学生;心理贫困;心理帮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低收入及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家中基本生活无保障,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以致无力维持学业,于是校园中出现了新的特殊群体——贫困学生。经济的窘迫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上困难较多等。贫困学生不良心理现状不仅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所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在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成长环境,重视对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疏导。

一、“心理贫困”的三个表现方面

1.性格问题

自备、敏感、脆弱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态。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中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不愿意提及的,他们害怕同学的怜悯以及老师异样的眼光。所以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宁愿自己过得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

2.人际关系问题

贫困学生因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集体接纳和认可,但出于自我的保护,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很敏感。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对自己的嘲笑;一些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同学在背后对自己的议论。长期这种刺猬式的生活,不仅给自己频添烦恼,也使得原本和谐的同学关系变得紧张。大多数贫困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学生因为自尊和自卑之间的强烈矛盾而故意疏远同学。

3.学习问题

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了家人和自己对未来的更多的希望。这种过高的希望无形中给了他们更大的心理负担,但很多问题不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他们除了要和别人一样的竞争外,还要为生计问题发愁。当强烈的自卑感、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压抑的心情、封闭的人际关系、巨大的学习压力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时,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习失败,出走、旷课、打架等问题行为。

二、产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贫困学生来自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教育设施及人文环境相对落后,许多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素质教育往往只是一句空话,许多中小学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上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因为师资力量或硬件设施不齐全也就无法开展,因此导致这些地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心理贫困”。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社会环境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学生中不断泛起各种消费热点,囊中羞涩的贫困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也增添了许多烦恼。三是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困扰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在一些人的心中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驱动下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种现象加剧了贫困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对物质利益的看重,导致心理失衡。如果自己经济不够富裕,吃穿不能和同学一样紧跟潮流,就会被别人讥笑,这样的想法使得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和焦躁的情绪。四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行为由于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一些贫困学生虽然在物质上的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遇挫折,感到自己是在接受别人的“施舍”,这样的行为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三、“心理贫困”帮扶渠道

(一)消除社会对贫困学生的误区

1.社会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宣传要合理

社会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把对贫困学生的救助作为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大肆宣传帮扶结对活动等,殊不知这是对贫困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完全暴露,加重他们敏感自卑的心理。因此,社会在宣传时应征得受资助人的同意,尽量保护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学生心理的方式来彰显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资助的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平等

有些心理问题不是贫困学生所特有的,普通学生群体中间也会有这些类似的心理问题。但学校的相关部门往往把焦点放在贫困学生身上,放大了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把他们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是对他们脆弱心理的一种极大刺激,非但起不了正面作用,反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学校在对待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时,要一视同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疏导。

(二)提高贫困学生的自救能力

现在社会对贫困学生一般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式,从生活费、学费上进行资助,以这样的手段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但这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极大的产生依赖的心理。“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学生在勤工助学的方式中有一定的“参与感”,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在这些活动中,在与不同的人和事的频繁接触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观念上摆脱等待救助,学会积极、主动。

(三)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

1.建立专业团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社区应建立一支专业心理健康咨询的团队,多开设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会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可以在秉承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上,积极开拓创新思路,结合实际发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模式。

2.加强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在得到帮助后,对人很冷漠,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社会应有意识地将帮扶活动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开辟多种途径和方式回报社会,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奉献社会,升华自己。

总之,贫困学生群体既是学校学生中普通的一部分,但有着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特殊性,这些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不同程度地被笼罩在贫困带来的心理阴影中。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人格健全,情商发展的关键时期,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师、家长的关注。

上一篇:基于PLC控制的抢答器 下一篇: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