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的艺术观

时间:2022-06-16 05:42:41

论黑格尔的艺术观

摘 要: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通篇都以“艺术美”为中心进行构造,艺术美作为理念感性显现最契合的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他的艺术美不仅通过对自然美的论述来显现还依据艺术类型来对“艺术”加以论述。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艺术美能见出生气灌注的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艺术创具有超越精神,这种超越使人进入一种道德信仰层面,即宗教和哲学层面,艺术就此终结。通过对黑格尔艺术观的剖析,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以及艺术美和艺术创造给予我们人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艺术美 自然美 艺术类型 艺术终结论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通篇都以“艺术美”为中心进行建构,艺术美作为理念感性显现最契合的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他的艺术美不仅通过对自然美的论述来显现还依据艺术类型来对“艺术”加以论述。在《美学》第一卷中,黑格尔着重探讨了艺术美与自然美,通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概念的分析与解剖,认为艺术美才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经过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有着生气灌注、自由的,无限的,绝对的美。而自然美是没有经过心灵生发以及生气灌注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并且通过对艺术史的描述更进一步论述了“艺术”在各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美。在黑格尔高度推崇艺术美的同时,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艺术美能见出生气灌注的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艺术创作具有超越精神,这种超越是艺术本身不能满足的,由此使人进入一种道德信仰层面,即宗教和哲学层面,艺术就此终结。本文通过对黑格尔艺术观的剖析,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以及艺术美和艺术创造给予我们人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艺术美”中心说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最推崇的就是艺术美,认为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自由的,无限的,自在自为的美,也最符合“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自然美只是最浅近的客观存在,是艺术美的一种附庸。在《美学》一书开篇黑格尔就提到:“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准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1](p3)“美学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2](p4)在这里我们很显而易见的看出《美学》一书主要谈的是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概念被认定为艺术美,是有其自身的特征和意义的。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曾解释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在它的这种显现本身里就有一种较高深的意义,同时却又是超越这感性体现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为可知觉的,因为正是这概念与个别显现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3](p129-130)在这里“理念”就是他所推崇的“绝对精神”,“感性显现”就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特殊存在形式,只有灌注了这种“绝对精神”并且通过一种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艺术才能是美的。

在《美学》中,黑格尔说:“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4](p2)由此可知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存在不同,艺术美作为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美的领域。比如我们把梵高的画作《向日葵》与自然中的向日葵进行比较,前提是向日葵是美的,画中的向日葵也是美的,然而我们做出分类时,自然中的向日葵是属于自然美,而画中向日葵是属于艺术美,这是对美的存在领域的划分。由此可知要区别艺术美与自然美就不停留在显现上进行划分,必须从概念上说明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存在不同,除了存在领域之外还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美源于自然,但又超越自然。

从艺术的表现来看,艺术最不能摆脱的就是自然生活。人类从自然生活中攫取素材,创造出显现心灵与灵魂的艺术美。要体现心灵与灵魂,艺术的创造就必定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摹仿,就必须超越外在的幻相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因为艺术要把偶然的和外在的事物通过心灵的净化,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从而超越自然,获得更高的意蕴。黑格尔说:“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5](P201)由于艺术理想本身需要一种有实体性的内容(意蕴),因此为了表现这种内容,须借助外在事物的形式和形象并在内容里把一切纯然外在的东西给消除掉,从而把这种表现实体性的内容表现出来,获得超越自然的艺术美。

(二)艺术比日常现实世界更真实。

在黑格尔的论述中,自然的东西只是一种显现(幻相),是一种没有灵魂不完全不完善的客观存在物,是不自由的。对于“显现”黑格尔是赞成的。在他看来:“显现本身是存在所必有的,如果真实性不显现于外形,让人见出,如果它不为任何人,不为它本身,尤其是不为心灵而存在,它就失其为真实了。”[6]p11更何况艺术美的东西也是要通过外在形式来显现内在的意蕴让人们去认识它。但自然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有着内在的不同的。如果事物只是仅仅显现它的客观实在性,这种显现虽真实,但并无价值也不能使人产生美感。然而当它的显现与它自己的情感发生作用产生关系时,这种显现便变得有意义,有价值了,因为它与人的内在感性世界发生作用,通过人的心灵生发出来,成了一种自在自为的无限的东西,这种自在自为的,无限的就是美的,有价值的。并且艺术的功用可以使现象的真实意蕴从这种虚幻世界的外形和幻相中解脱出来,使现象具有更高的由心灵产生的实在。因此,艺术不仅不是空洞的显现,而且比起日常现实世界反而是更高的实在,更真实的客观存在。

(三)艺术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对自身的观照

艺术作品作为人的活动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对外在对象的有意识的创作。它的这种“有意识”并不能单纯的视为是对外在事物或是自然的单纯摹仿,也不能看成是创作主体本身对自己的认识,而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对自身的观照。那艺术作品如何来实现艺术对自身的观照呢?首先,艺术创作是无规则的自由的活动,通过这种自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的自由的理性。黑格尔说:“艺术表现的普遍需要所以也是理性的需要,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7](p40)在这里黑格尔强调的是艺术除了是情感的它还是理性的,人们通过不断的认识自身,超越自身,在认识和超越中获得一种对自我意识的观照。这种自觉的对自身的观照就成了一种自由理性。这种自由理性不仅是艺术创造的源头,也是人在自由创造对象中实现自我观照,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通过艺术创造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统一,并在统一中实现对于自身的观照、认识与思考。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8](p39)在这里主要说明人为了实现自己与外在世界的统一,通过自己的实践方式来消除自己与对象世界的隔阂,获得一种审美对象化,并在对象化中实现一种自身对自身行为的观照、认识与思考。

二、艺术类型说

艺术类型说是体现艺术美的又一方式。在《美学》中,艺术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艺术美的理念或者理想来划分的,他认为艺术美的理念就是要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吻合,从而使它本身显现为一种自由的状态。

从理念发展出发,黑格尔把艺术类型分为:象征性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象征性艺术是理念的最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理念还没有找到本身所要的形式,所以还只是对形式的挣扎和希求。”[9](p95)在这种艺术类型里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大于精神内容。他们对自然界的物质材料的运用加工还是粗糙的只能见出某种象征意味的抽象形式。例如建筑,建筑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它的形式的表现虽融入了人心灵的东西,但它仍是对外在世界机械规律的加工,没有脱离无极自然的形式,它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的目的和内容不在建筑本身而在于供人居住或对神的敬仰崇拜。所以他的理念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与人的内在心灵是相对立的。第二种艺术类型是古典型艺术。在黑格尔的论述中,“古典型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它克服了象征型艺术形式压倒内容的缺陷,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精神与物质完美结合。在古典型艺术中他最推崇的就是雕刻(人体雕刻),他认为雕刻最能把心灵性的东西显现出来并通过感性形象给人以观照,“因为只有在心灵自己所特有的那种身体里,心灵才能圆满地显现于感官。”[10](p98)在这句话中,虽然人体在古典型艺术里是最适合于体现心灵的感性存在,但这种心灵并不是一种绝对永恒的心灵,而是一种人类的特殊的心灵。所以朱光潜说:“根据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整个宇宙都有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心灵,个别心灵只是它的一种特殊存在,这种绝对的永恒的心灵只能作为哲学思考的对象,不能表现于艺术。”[11]p98由这一缺陷看来,古典型艺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更高的满足,来达到自己与自己的和解便转向一种更高的艺术类型――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相比象征型与古典型艺术其更注重主体性原则。为了回复到自身的本性,浪漫型艺术不断克服外在形式受到的阻碍,来实现它自身的完满。但这种“完满”打破了理念与现实的统一,使得精神内容溢出物质形式,浪漫型艺术虽还属于艺术的领域还保留艺术的形式,却是“艺术超越了艺术本身”。这种超越使得艺术不能仅停留在艺术层面,而到了一种超越精神的、观念的存在,这种超越精神的,观念的存在导致浪漫型艺术的解体,也导致了艺术本身的解体。例如典型的浪漫主义类型――诗和音乐,这种完全主体的艺术不以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自己,而是通过想象和心灵性来观照本身也使人们通过这种想象与心灵性来观照自己,从而引起内心世界的情感反应。根据“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说法,面对精神脱离物质的浪漫型艺术,“艺术的形式就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这样一来艺术就被绝对精神的更高理念所代替――宗教或哲学。于是艺术走向终结。

三、“艺术终结论”

“艺术终结论”的提出在黑格尔《美学》中原因有三:一是艺术作为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环节必然为宗教与哲学取代,由此而终结。二是黑格尔的美学观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但是浪漫艺术偏重理智的倾向导致艺术的解体。三是黑格尔所处的“现时代”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因为那时候的人们偏向理智思维,这种理智化思维与艺术的感性化特征相矛盾,于是艺术衰落了.走向终结。艺术、宗教、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三种形式,有着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在《美学》中,他认为:“第一种形式是一种直接的也就是感性的认识,一种对感性客观事物本身的形式和形状的认识,在这种认识里绝对理念成为观照与感觉的对象。第二种形式是想象(或表象)的意识,最后第三种形式是绝对心灵的自由思考。”[12](p129)在这三种形式中分别对应的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他把艺术视为感性观照的认识,把宗教看为想象的意识,把哲学作为自由的思考。虽然他们在形式上各有不同但仍属于绝对精神表现的同一基础上。那为什么艺术还要向宗教、哲学转换呢?原因就在于艺术虽然是一种精神的表现,但它还只是以感性形象来把握理念,缺乏理性的思考。鉴于这一局限,艺术必须超越精神与观念,达到与宗教、哲学的统一。因此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13](p10)于是,以想象的意识和绝对自由思考的宗教与哲学紧接着艺术出现了。由此观之,艺术并不是如字面意思“终结”或“消完”了,只是被宗教和哲学所代替了。

“艺术终结论”命题的提出主要来自于艺术类型的划分,随着古典艺术的解体,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此终结。在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前提下,丹托以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为背景,重新提出了“艺术终结”的命题。在丹托的命题中,他认为现代主义艺术早在1964年安迪・沃霍尔《布里洛盒子》展出的那一刻就终结了。《布里洛盒子》的展出使得艺术品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人们不能区分何谓艺术,何谓非艺术,因此这一问题必须交予哲学来解决,通过哲学来了解其自身的性质问题,艺术终结在哲学中了。从丹托的命题出发,可以看出,丹托把日常生活用品与艺术作品界限的混淆来看,认为艺术终结。然而我们所要了解的是艺术作品虽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不是对外在的一种单纯模仿讲求的不是妙肖自然,而是要与内心世界相结合,并由内在情感通过外在表现形式来与欣赏者发生关系。在丹托和黑格尔对“艺术终结”的看法中,都认为艺术的终结将被哲学所取代。但是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黑格尔是通过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理念出发认为艺术的终结;而丹托却是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出发,认为现代社会艺术与非艺术作品界限的模糊,使人进入到哲学的思考,艺术变成哲学,由此导致了艺术的终结。

关于“艺术终结”这个问题很是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认为艺术是不会终结的,因为艺术活动作为人的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与精神不可或缺的,人不仅虽需要物质、技术以及功利的追求,也需要有形而上的,审美体验的追求。人可以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超越自我,认识自我,消除与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疏远性,并且可以在这种超越与认识中实现世界与自身的双重观照。

通过对“艺术中心说”、“艺术类型说”和“艺术终结论”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描述,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艺术观。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概念出发进行建构,并视艺术美为理念感性显现最契合的美,及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艺术美能见出生气灌注的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艺术具有超越精神,这种超越使人进入一种道德信仰层面,艺术被宗教哲学所替代。通过对黑格尔艺术观的剖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以及艺术美和艺术创造给予我们人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注释: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3.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4.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129-130.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4.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201.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11.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40.

[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39.

[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95.

[10]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98.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实现途径 下一篇:浅谈教师专业化之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