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奖的60年和美剧的60年 重要的是你能撑多久

时间:2022-06-16 11:24:09

美国电视剧的经营思路是尽量维持其生命,延长它的影响力。这和中国电视剧的生存状况大相径庭。

第60届艾美奖隆重落幕,有线电视台首次上台领奖,NBC首次“吃白果”,真人电视秀的主持人的待遇终于和其余主持人看齐,有了提名资格。至于美剧本身,也早就和60年前面目全非了。

多变的美剧

艾美奖度过60岁生日,而我们所熟知的美剧模式则是从1985年开始。

1985,通用电气收购了美国无线电公司,韦尔奇派了心腹赖特去执掌NBC。这个决定后来成为韦尔奇传奇商业生涯里的又一个亮点,也成为NBC的转折。赖特上台后迅速敲定了以电视剧作为重头项目的策略――10年后,他一手促成了《老友记》、《急诊室的故事》和《欢乐一家亲》的拍摄,然后每年赢来不计其数的利润。

那时候的各大电视网各有镇宅之宝。HBO有充满怪力乱神的《驱魔人》在手,继续性和暴力的双赢。FOX启用名不见经传的制作人克里斯・卡特,他带来了《X档案》。CBS联系了金牌电影制片人布鲁克海默,《CSI》项目正式进入谈判议程。NBC则靠《老友记》打开局面。美剧正式进入黄金年代。

美剧是在上世纪70年代才正式被美国人重视的,虽然也产生过《根》、《兄弟连》这样的叫好又叫座的大制作,但由于连续剧成本远远高过单元剧,又无法如后者那样可以“无限延续”,因此被认为“非常的不经济”。因此,这类剧集长期以来在各大电视网的商战策略中,常常起的是异军突起、出奇不意的效果。但如今利益膨胀不下的时候,大制作又重新上位,美国人也学会了把长篇连续剧用单元剧的格式表达,因此《迷失》号称要播出7季,《英雄》的结束还遥遥无期。

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进入美国的全国性电视网,要走过繁琐的程序:它们中的大多数首先在每年的9月至第二年的4月的映季中,以每周固定时间播出一集的方式与观众见面,每个映季的播出量大约在25集上下;比较受欢迎的节目还会在5月至8月的非映季期间,在同一电视网上重播一次。一部戏如果能维持大约4季,累积到100集左右,就会成为复播节目,被节目制作商以比首播低得多的价格卖给地方电视台和其他有需要的电视经营机构。之后,一些节目还会打包卖到国外。由于电视剧复制成本几乎为零,使得制作出受欢迎电视剧的公司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中获益。

这种巨大收益也在改变美剧60年的走向,大制作越来越多,甚至连《急诊室的故事》和《CSI》这样的单元剧,每集的制作成本也高到1200万美元,相当于一部低成本电影造价。《英雄》和《24》这样的长篇大戏正在把制片人边缘化,更讲究编剧集体主脑,前者只负责催促资金到位。

不变的艾美奖

60岁生日艾美奖算是在9月21日跨出了一大步,把历来被四大电视网垄断的奖项,史无前例地馈赠给了钱少地少的有线电视台,AMC有线电视网的《广告狂人》拿走了分量最重的“最佳剧集奖”和“最佳编剧奖”。

这个结果肯定不是中国的美剧迷喜欢看到的,热爆网络的《英雄》、《迷失》、《24》全军覆没,异能人士和打不死的特工小强统统败在上世纪50年代的广告打工仔手上。其实从收视率看,中国粉丝的质疑不无道理,《广告狂人》的最高收视人数也就200万人,比不上《英雄》的零头。同样的收视命运也发生在前年的《日落大道的60分钟》上,虽然评价很高,在IMDB上有8.7分的高分,但因为平均收视没超过400万人――它被腰斩了。但同样的过程演绎出的结局截然不同,《广告狂人》征服了艾美奖,第二季卷土重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这是艾美奖一贯倔强的体现――不看收视率,只看自己喜欢。

从《成长的烦恼》到《绝望的主妇》,美剧的类型越走越宽,但艾美奖的口味总和中国人的喜好天差地别。1948年,希德・卡希德创立艾美奖时,最初的想法便是建立一个严肃的论坛来探讨有关电视这个新生媒体的问题和发展。60年来,艾美奖从提名到颁奖都是由专业的电视界人士投票选择,它的学院气和剧集的影响力从来都背道而驰。受亚洲人欢迎的《24》提名6次才夺得奖项;CBS的《CSI》虽然每年都在收视排行榜前十,却从没拿过什么像样的奖;《绝望的主妇》的几位女主角,从未在艾美奖演员奖项上获得提名;就连《老友记》这样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的电视剧,在艾美奖上的成绩也比不上《威尔与格蕾丝》8年连夺17奖。

中国曾引进过号称美国第一家庭剧的《人人都爱雷蒙德》,这部剧长达210集,攥着65项艾美奖提名,但美国人的家长里短显然不如英勇特工的赴汤蹈火来得刺激,这部剧在中国收视惨淡,两季后就悄然隐退,甚至不如仅有5个艾美奖在手的《成长的烦恼》,后者既是年轻人的心灵鸡汤,也是为人父母的育儿圣经。

无论如何,艾美奖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美剧的心跳,但它只负责给奖,不负责买单,它心在产业之内,而身在产业之外。

美剧在中国28年

麦克・哈里斯在1980年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电视上,这个从大西洋底来的人因为要避光,必须戴一副“蛤蟆镜”才能上街,他的这个标志性Logo很快在中国找到粉丝,引导了一次服饰潮流。《大西洋底来的人》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很多第一:第一部被引进的美剧;第一部由香港人配音的译制片。

《大西洋底来的人》偃旗息鼓之后,顶上来的是《加里森敢死队》,这部长篇剧只播了16集就被腰斩了,理由是有领导认为它“纯粹的胡闹打斗、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听上去,和日后禁播《变形金刚》的道理如出一辙,对外来剧的诸多限制,从它被引进的那天起就如影随形。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有大大小小近百部美剧在中国电视上亮相,除去《成长的烦恼》和《豪门恩怨》等少数派,大部分都是在美国电视产业风生水起的60年里微不足道的作品。

美国电视剧的经营思路是苦心打造一部电视剧吸引住观众,之后千方百计维持、延长观众对这部戏的兴趣度。只要还有人看,相对少量的品牌维护费就可以使收视率只升不降,片商因此能够用一般的制作成本得到品牌的高额回报。而一部电视剧一旦开始拥有了品牌,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段内把大量观众固定在某个频道,从而不断提高这个时段的广告价位,那么播放者要做的,就是不断追加投资,尽量维持其生命,延长它的影响力。因此,大多数胜出的美国电视剧都寿命超长:《吸血鬼猎人巴菲》播了7年、《急诊室的故事》播了8年、《x档案》播了9年、《老友记》播了10年。这种播出机制和中国大相径庭,我们是靠一部电视剧反复播出的次数来判断它是否成功,在美国,重要的是你能撑多少年。

但这些对现在的美剧迷而言其实意义不大,粉丝早就习惯了在电视上看不到美剧、但美剧却无处不在的生活。一部美剧在美国播出12个小时之后就能在网上下载,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

上一篇:方文山的古典摩登 下一篇:1844~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