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缺位 制约效率提高

时间:2022-06-16 10:20:56

教学目标缺位 制约效率提高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竟是老师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设计很不到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自己不会独立设计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随课堂变化及时调整与动态生成的,更是少之又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大致地罗列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确定的目标过于宽泛模糊

也就是目标定位不当,丢失了语文的学科特性和基本任务。具体表现为:

1.课外资源的泛滥。为了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教师大量引进课外资源来引导学生体悟人文意蕴,而把文本仅搁置在“药引”的地位。

2.目标定位模糊、教学随意。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性和目标的预设性。

3.目标不实,脱离实际。教师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无法得到有效发展。有的目标不准,过度综合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整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个性。

二、确定的目标不能体现阶段性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

三、三维目标被严重分割

有的是过于淡化知识、技能。凡知识不敢讲授,凡技能不敢训练,该讲的不讲,该练的不练。试想,一节课下来,如果作为最应明确的知识、技能,作为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条件的知识、技能目标缺失了或模糊了,即字、词、句、篇的知识不明晰,听、说、读、写的能力未提高,学生还能收获些什么呢?有的是过于强化知识、技能。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满堂都是脱离情境、缺乏情趣的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走向了另一个可怕的极端。

四、目标设计有形无实

查阅每位教师每课时的教案,我们都会发现“教学目标”都无漏写而且放在首位,从表面上看,教师的“目标意识很强”,课课都有目标,而且目标的设立基本符合总体要求。但随班听课时,发现教学与教案或大相径庭,或有点联系,教学过程很少体现目标,造成课时教学目标“形有实无”。

五、课时目标表述失当

当前,不少教师所制订的课时教学目标,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是:表述形式杂乱,盲目套用,随意性大,缺少规范;表述内容宽泛,语文本体特性不足,抽象概括有余,缺少准确性。

下面谨以上述罗列的三种形式目标为例作一简单分析。

1.表述形式的失范。目前,老师们虽然已普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体现三维目标,至于三维目标与具体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课时教学目标中究竟什么是中心目标,怎样把握,心中没底。

2.表述内容的失当。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存在的问题则更为普遍。如《雾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内容就涵盖了多个课时,不是一个课时所能完成的目标,即以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取代了课时教学目标。

3.表述内容含糊、不具体。这也都集中反映出老师们在上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十分模糊的,教学目标都模糊不清,又何谈目标的达成和效率的提高呢?

当然,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上述罗列的三种情况仅只是笔者依据观察调查作的一个简单归类,虽不能涵盖问题的全部,但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笔者特撰此文,以期能引起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切实重视定准小学语文课时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目标对教学的导向、调控和评价作用,从而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江苏省十一五立项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目标导学的实践研究系列论文)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上一篇:绿色的语文教育 下一篇: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