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作抗疫刻不容缓

时间:2022-06-16 09:37:56

两岸合作抗疫刻不容缓

4月初,出席海南博鳘论坛的台湾前卫生部门负责人、国光生技董事长詹启贤提出两岸要加强卫生防疫领域的合作,并提出具体的两岸疫苗合作的建议。博鳌论坛副理事长曾培炎先生也回应指出,大陆对这次禽流感疫情高度警觉,也非常重视,因为2003年有过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例子,对大陆经济等各方而冲击和影响很大,而两岸在生技产业方而的合作,对双方来说是互利共赢。令人欣慰的是,4月9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在接见美国胡佛研究所访问团时也表示,最近发生H7N9流感,盼两岸通过合作制造相关疫苗,遏止流感蔓延。

正所谓“防疫无边界”。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谈到全球卫生合作时指出,全球防疫体系的建立,必须打破不必要的藩篱,有效统合各种卫生力量,人类才能和病毒赛跑,和疾病作战,最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而当前H7N9禽流感疫情无疑是检视两岸卫生防疫体系合作的一个机会。从病例的生成、流行病学调查、病毒的分析、感染的防治等,每一个环节点,两岸之间越透明的信息共享、越主动的疫情监控、越深入的合作研究,就越能减少疫情的损害。

两岸加强卫生防疫合作是现实需要。近些年,新的传染病大量出现,从疯牛病、SARS到禽流感。传染病的肆虐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传染病的防治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如沐春风,双方交流日渐热络,2012年两岸人员往来已接近800万人次,每天停留或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超过100万。两岸任何一方发生重大疫情,另一方也难独善其身,这无疑对两岸合作防疫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2010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为两岸防范重大疫情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有助于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体现了两岸互帮互助、患难与共的手足情和同胞爱。根据协议,双方同意尽快通报可能或已构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疫情,并提供疫情调查情况,协助对方赴疫区实地了解疫情和治疗方法。协议也鼓励两岸专家在疫苗研制和实验室技术等方面开展交流。近两年来,海峡两岸双方就共同关切的传染病防治策略、检疫标准、处置措施及其实务演练、检验技术与实验室标本以及疫苗研发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一系列不俗的成绩。

两岸卫生防疫具有良好的互动基础。从1993年就开始,台湾预防医学学会与大陆的相关医学团体即开展了相关的交流和互访。此次面对H7N9的疫情,两岸在卫生防疫领域各有所长,在学术上可以优势互补。大陆的疫情发生较早,医学专家接触的个案多,对疫情的了解较深入,积累的临床经验也较丰富;而台湾的医疗仪器、医疗专业与国际接轨早,医疗技术上有自己的特长。如何将两岸的优势相结合,才是当前两岸医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两岸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加强了交流与沟通。2005年,两岸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初步建立了传染病信息沟通管道,相互通报信息。2009年5月10日大陆爆发疑似甲型H1Nl流感病例后,大陆相关部门立即向台湾疾病管制机构通报。隔天该病例确诊后,大陆又在第一时间再次通报台湾方面。大陆专家还将新编制的《甲型H1Nl流感诊疗方案》和《预防甲型111N1流感控制技术指南》等提供给台湾防疫部门参考。两岸当年共同防范甲型H1N1流感蔓延,这些都为此后两岸联手抗疫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两岸卫生防疫需更完备制度保障。2010年底,两岸两会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这项协议攸关两岸同胞的健康福祉,其中有关传染病防治的内容更是为两岸民众的交流加固了安全网。根据这份协议,两岸将就传染病的检疫与防疫、资讯交换与通报、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疫苗研发及其他事项,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就共同关切的传染病防治策略、检疫标准、处置措施及其实务演练、检验技术与实验室标本以及疫苗研发等进行交流与合作。此次大陆处理H7N9禽流感疫情,积极以行动来落实两岸共同防疫。据煤体报道,台湾两位医学专家前往上海实地了解H7N9疫情,并取得病毒株。上海是台湾同胞到大陆经商移居的重镇,台湾医学专家第一时间抵达上海并将有关信息带回岛内卫生界以供参考,其间的合作精神值得称颂。这次疫情,大陆有关方面迅速通报社会上H7N9疫情发展信息,并及时提供H7N9禽流感检测试剂及检测方法,期间透明度和合作精神也给台湾同胞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关于两岸合作防疫,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曾表示,这关系到两岸人民健康,是攸关两岸人民生命、福祉的大事,两岸应为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两岸现在已经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阶段,各种往来密切。合作防疫不只关系到两岸同胞健康,它也是两岸交流的安全网。期待两岸可以携手合力应对疫病的挑战,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为两岸同胞的健康、安全造福。

上一篇:陈澄波和《嘉义公园》 下一篇:台湾统派要直面“拒统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