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时间:2022-06-16 09:18:28

磺胺类药物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磺胺类药物由于起效相对较慢,不良反应发生案例较多,随着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已逐步被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所取代

磺胺类药物基本化学结构为“对氨基苯磺酰胺”,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慢效抑菌剂。由于其使用方便、性质稳定、价格低廉,在临床治疗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基层医院、农村使用较为广泛。

本文主要就磺胺类药物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应用磺胺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适应证 当全身应用时,由于其在尿中药物浓度较高,可适用于大肠埃希菌等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急性单纯性上、下尿路感染的病原菌>80%为大肠埃希菌,可选用磺胺类药物治疗,代表性药物为复方磺胺甲f唑(由磺胺甲f唑与甲氧苄啶按5:1构成)。复杂性尿路感染不建议使用。

使用剂量,首剂加倍 磺胺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拮抗对氨基苯甲酸(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结合,使细菌不能合成二氢叶酸,从而导致细菌生长受阻而产生抑菌作用。而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较高,所以首次应加倍服用,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然后使用维持量(即正常量),待症状消失后,最后给予2~3次最小量,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防止细菌反弹。

禁用人群 新生儿及

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应避免使用以下药品:磺酰脲类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吲达帕胺、丙磺舒、氨苯砜、氢氯噻嗪、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柳氮磺吡啶等。

磺胺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预防

肾脏损害 磺胺主要经肝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溶解度低,易引起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预防措施:服用本品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高尿流量,如应用本品疗程长、剂量大时,除多饮水外,宜同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从而增加磺胺类药物在尿中的溶解度。肾功能减退患者不宜应用本品。

肝脏损害 可引起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预防措施:如长时间用药,需定期测定肝功能。肝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造血系统毒性 如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预防措施:对疗程长、服用剂量大、老年、营养不良者应定期进行血象检查。

过敏反应 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预防措施: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有过敏史者禁用。

交叉过敏反应 对一种磺胺药呈现过敏的患者对其他磺胺药也可能过敏。预防措施:避免使用与其化学结构相似的药品。

B族维生素缺乏 本品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妨碍B族维生素在肠内的合成。预防措施:使用本品>1周者,应同时给予维生素B以预防其缺乏。

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 由于本品与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对胆红素处理差,故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偶可发生核黄疸。预防措施:新生儿及

其他 如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等。预防措施:前者应饭后服药,后者应不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

药物相互作用

含有与PABA结构类似的药物,如酵母片、维生素B2、普鲁卡因、丁卡因、苯佐卡因等,不能与其合用,否则药效减弱。

酸性药物,如盐酸氯丙嗪、维生素C、氯化铵等,服用后可使尿液酸化,一起服用,容易造成磺胺类药物在肾脏形成结晶,加重对肾脏的毒害。

细菌耐药及处理

细菌通过使二氢叶酸合成酶结构发生改变、产生和利用PABA的能力增加,改变代谢途径而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降低膜的通,随机突变、选择和质粒转移等途径或方式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同时,各磺胺药间有交叉耐药性。

处理措施:单纯的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概率。换用其他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呋喃妥因、头孢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上一篇:背部A形皮损伴瘙痒,如何诊治? 下一篇:基层医师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专家点评